蘇富比香港春拍|《石渠寶笈》著錄、《三希堂法帖》原跡 元代草書失落百年終現身

今季蘇富比香港春拍,迎來一件失蹤百年的元代書法名跡 - 饒介《草書韓愈柳宗元文》。

此作曾著錄於《石渠寶笈》,更被乾隆選中製成拓本,收入《三希堂法帖》。一直以來,《石渠寶笈》所載名跡皆為收藏界所趨之若鶩,每當釋出市場,無不掀起熱潮;而此卷更是《三希堂法帖》的原作墨跡本,其罕見與珍貴程度更是不言而喻。

這件傳世名作自清朝覆亡後便杳無蹤跡,流轉海外,長年秘藏於日本。如今重現人前,備受矚目,勢將成為今季焦點之作。

此外,本季蘇富比亦呈獻眾多名家書畫,上至高古經典,下至明清精品,包括王寵、董其昌、禹之鼎、王鑑等傳世佳作,皆流傳有緒,值得期待。而去年創下100%成交佳績的「小萬柳堂明清書畫扇面」專場,今春載譽歸來,勢必再次風靡拍場。


Lot 2528|饒介《草書韓愈柳宗元文》 藏經紙本 手卷

尺幅:29.8 x 599.1 cm
弘曆(乾隆)題引首
項元汴、都穆、石川舜台題跋
鑑藏印:

  • (項元汴)「墨林」、「有何不可」、「西疇耕藕」、「世昌」、「項子京家珍藏」、「項墨林鑑賞章」、「子孫永保」、「子京」、「虛朗齋」、「墨林秘玩」、「項子京印」、「平生真賞」、「若水軒」、「子京父印」、「墨林子」、「項墨林父秘笈之印」、「項叔子」、「子孫世昌」、「子京所藏」、「寄敖」、「墨林主人」、「退密」、「墨林子」、「項元汴印」、「神遊心賞」、「墨林山人」、「寄敖」、「子京所藏」、「子京」、「天籟閣」、「項墨林鑑賞章」、「宮保世家」、「項叔子」
  • (安岐)「古香書屋」、「儀周鑑賞」、「安儀周家珍藏」
  • (弘曆)「淳化軒」、「乾隆宸翰」、「信天主人」、「太上皇帝之寶」、「石渠寶笈」、「乾隆御覽之寶」、「三希堂精鑒璽」、「宜子孫」、「淳化軒圖書珍秘寶」、「石渠定鑑」、「寶笈重編」、「乾隆鑑賞」、「用筆在心」、「古稀天子」、「壽」、「五福五代堂寶 」、「八徵耄念之寶」
  • (董光裕)「董光裕印」、「董葵子」
  • (陳定) 「陳定書印」
  • (奕訢)「神品」、「正誼書屋珍藏圖書」、「飛鴻」、「恭親王章」、「慶宜堂」、「樂道主人」、「清白傳家淡泊明志」、「皇六子」、「恭親王」、「御賜屏翰宣勤」
  • (溥偉)「偉」
  • (石川舜台)「節台鑑賞」、「舜台之印」、「節堂秘馨」、「舜台長壽」

著錄:

  1. 《石渠寶笈續編》(見《秘殿珠林石渠寶笈合編》第六冊,卷六十六,第3236-3240頁,上海書店,1988年)
  2. 《佩文齋書畫譜》卷七十九(見《中國歷代書畫藝術論著叢編》(59),第640頁,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97年)
  3. 都穆撰《鐵網珊瑚》卷三 ,第63-64頁,影印抄本,(臺北)中央圖書館,漢華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發行,1970年
  4. 顧復撰《平生壯觀》卷四(見《古代書畫著作選刊-平生壯觀》,第123-124頁,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
  5. 安岐撰《墨緣匯觀》(法書下)(見《中國歷代書畫藝術論著叢編》(32),第259-260頁,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97年))
  6. 吳升撰《大觀錄》卷九(《中國歷代書畫藝術論著叢編(30)》,第174-175頁,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97年)
  7. 倪濤撰《六藝之一錄》卷三百五十九(見《中國歷代書畫藝術論著叢編(52)》第463頁, 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97年)
  8. 朱家溍主編《歷代著錄法書目》,第456頁,紫禁城出版社,1997年
  9. 沈紅梅著 《項元汴書畫典籍收藏研究》,第145頁,國家圖書館出版社,2012年
  10. 李萬康著 《編號與價格-項元汴舊藏書畫二釋》第65頁、第278頁,南京大學出版社 ,2012年
  11. 《清宮內務府造辦處檔案匯總》第三十三卷,第594頁,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合編,人民出版社,2005年

刻帖:《御刻三希堂石渠寶笈法帖》第二十四冊
估價:HK$10,000,000 - 20,000,000


展卷細觀,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乾隆御筆題引首「神傳醇潔」四字,足見這位「文青皇帝」對此卷書法青眼有加。

乾隆十二年,他命朝臣將內府珍藏的236篇書法墨跡摹刻上石,編成《三希堂法帖》。這部法帖涵蓋了從三國鍾繇至明代董其昌的名跡,摹刻精良,堪稱叢帖中的翹楚。這一卷饒介的書法就被選入其中,印證其在書法史上的重要地位。


乾隆御筆題引首


左:饒介《草書韓愈柳宗元文》墨跡|右:《三希堂法帖》(台北故宮)


左:饒介《草書韓愈柳宗元文》墨跡|右:《三希堂法帖》(台北故宮)

可惜,清朝覆亡後,此卷書法的原跡就不知所蹤。《三希堂法帖》拓本留下了此卷書法的風神面貌,使之成為後世學者在研究元代書法的重要材料,亦被視為饒介早期書風的代表作。

也許是文物有靈,饒介《草書韓愈柳宗元文》的墨跡原作原來沒有佚失,而是一直秘藏東瀛。

查看卷上的鑑藏印,可以發現清晰的遞藏經歷:此卷在明代為大藏家項元汴所藏,後歸董光裕、陳定、安岐。乾隆時期此卷入藏清內府,入編《石渠寶笈續編》,刻入《三希堂法帖》。可能在咸豐至光緒期間,恭親王奕訢獲得此卷,之後一直藏於恭王府。辛亥革命後,承襲恭親王爵位的溥偉為復辟清廷籌措資金,將恭王府的財產陸續售出,多數藏品經日本山中商會售往日本和歐美。此卷就是在這一時期被日本佛教界名人石川舜台收藏。

饒介是元末明初著名文人,亦是是元明過渡時期重要的書法家。在書法史上,饒介是一位承上啟下的人物。他師承康里巎巎,草書以「二王」為宗,兼取張旭和懷素,開啟了明代「吳門書派」的先河,影響了宋克、宋廣等人。

此卷為饒介草書韓愈《送孟東野序》和柳宗元《梓人傳》各一篇,尺幅是其傳世書法作品中最長。全卷一氣呵成,行筆隨性,筆法變化多樣,流暢自如,融入了懷素豪放狂逸筆意,兼融「二王」。在書風的表現上,此卷與康里巎巎相類,但加入了更多章草筆法,結構取勢亦比較平和溫潤。

《送孟東野序》是唐代文學家韓愈為好友孟郊赴江南出任溧陽縣尉所作。文章圍繞孟郊「善鳴」卻一生困頓的遭遇,藉此批評當時社會和統治者對人才的忽視。《梓人傳》則是唐代文學家柳宗元的一篇散文,此文借親見的 「梓人」的傳奇事蹟為喻,通過「梓人之道」闡述治國的大道。饒介書寫這兩篇文章,或許寄託了自身境遇的感慨,將情感融入筆端。

值得注意的是,此卷書法的用紙頗具特色,整卷由多張藏經紙拼接而成。每張中心位置鈐有「弟子張子元捨大藏經紙五千幅緣」及「景德大藏」二印。《石渠寶笈續編》雖稱其為「金粟箋本」,但事實上,它並非金粟山藏經紙,而應是宋代昆山景德寺所印《大藏經》的經紙。

藏經紙原為供奉佛寺古剎中刻抄經藏之專用紙,因紙地堅實光瑩,逐漸被文人雅士賞識,運用於書畫創作。而書畫用的藏經紙中,以金粟山和法喜寺藏經紙較為常見,此卷所用的景德寺藏經紙則非常罕有。



Lot 2538|王寵《行草自書詩四首》水墨紙本 手卷

尺幅:24 x 236.2 cm
張塤、翁方綱、吳雲、長尾甲題跋
鑑藏印:

  • (張塤)「張勳審定」、「張塤借看」、「竹葉莽中雲煙過眼之物」、「長毋相忘」
  • (陸恭)「謹亭秘翫」
  • (章綬銜)「章紫伯鑑藏」、「章綬銜印」、「紫伯」
  • (吳雲)「庚辰愉庭年七十」
  • (山本悌二郎)「香雪書屋書畫金石」、「岏氏香雪書屋丙辰後之印」、「三朝煙雨一堂春」、「二峰鑑藏法書名畫之印」

著錄:

  1. 山本悌二郎,《澄懷堂書畫目錄》卷三,東京,文求堂, 1932年,頁80-81

詩文著錄:

  1. 王寵著,鄧富華點校,《王寵集》,杭州,浙江人民美術出版社,2017年,頁40;43;138;158
  2. 張塤著,《竹葉庵文集》,卷十七,〈題雅宜山人詩卷真跡二首〉,清印本,頁二

估價:HK$800,000 - 1,600,000


此卷書法出自明代中葉「吳門書派」主將 - 王寵之手。

王寵的父親王貞雖然是一位商人,但好收古器物和書畫自娛。在父親的熏陶下,王寵自小便對文藝產生濃厚興趣,與兄長王守一同跟文徵明和蔡羽學習書法,也擅長詩文。他的書法風格深受王獻之與虞世南影響,俊逸儒雅,與祝允明、文徵明齊名,並稱為「吳中三家」。

此卷書風秀逸,結體平穩凝重,且書自書詩四首,代表著王寵的個人風格。王寵的用筆非常講究,技巧嫻熟而精妙,他的線條總帶著一種潔淨、流暢之感。

更難得的是,此卷流傳有緒,幾經巨眼鑑藏。自清代起,先後歸陸恭、張塤、蔣士銓、王友亮、周厚轅、翁方綱、吳雲珍藏。進入近代,此卷輾轉傳至日本,成為長尾甲及「澄懷堂」主人山本悌二郎的收藏,更被著錄於《澄懷堂書畫目錄》中。



Lot 2529|董其昌《臨懷素千字文》水墨絹本 手卷

尺幅:27.2 x 1483.2 cm
署簽:(吳子深)董文敏臨懷素千文。吳華源藏。
來源:

  1. 香港佳士得,中國書畫,2010年11月30日,拍品編號2227
  2. 香港佳士得,中國書畫,2006年5月29日,拍品編號539

估價:HK$1,500,000 - 3,500,000


董其昌乃晚明藝壇領袖,影響中國書畫四百年而不衰。他的書畫受到帝王青睞,收入清宮者甚多。

董其昌曾言:「學書不從臨古入,必墮惡道。」在他眼中,臨寫前輩的書帖是學習書法的必經之路,可從中體會古人筆墨的精微,為創新做鋪墊,最終達至「妙在能合,神在能離」的境界。他一生勤奮,筆耕不輟,遍臨歷代諸家。

懷素《千字文》,正是學二王書體最佳範本,常為文人臨摹學習。此卷逾14米之長,行筆流暢,骨肉勻稱,盡得晉人氣色,為董其昌經典之作。

此卷曾為畫家吳子深收藏。吳子深與吳待秋、吳湖帆、吳觀岱有「江南四吳」之稱, 1966年更應張大千之請赴台北,任教於台灣藝術學院國畫系。



Lot 2536|禹之鼎《王漁洋踏雪尋梅圖卷》水墨紙本 手卷

尺幅:32.5 x 55.8 cm
陳奕禧題引首
陳奕禧、黃元治、高鳳翰、梁同書、王芑孫、吳榮光、吳其濬、端方、張謇題跋
著錄:

  1. (張謇題跋)《張謇全集》第六卷《日記》,第571頁,江蘇古籍出版社,1994年;及《張謇全集·》第七卷,《詩詞聯語》第136頁,上海辭書出版社,2012年。

出版:

  1. 《中國名畫》第八集,有正書局,1917年
  2. 郭味蕖《宋元明清書畫年表》,第308頁,人民美術出版社,1958年
  3. 鄭振鐸《偉大的藝術傳統圖錄》(下),第十二輯(清代下),圖版第一(I),上海出版公司,1951年
  4. 汪亓《禹之鼎為王士禛繪製多幅肖像的原因》,見《故宮博物院院刊》2016年第2期(第184期),第137頁-138頁,故宮出版社
  5. 胡藝編撰《禹之鼎年譜》,見《朵雲》第三期,第214頁,上海書畫出版社,1982年

估價:HK$1,200,000 - 2,600,000


禹之鼎是康熙年間的肖像畫聖手,名著一時。朱彜尊、王翬、宋犖、王原祁、高士奇、納蘭容若等文壇藝林名家,皆在他的筆下留下傳神寫照。今日我們得以窺見這些前賢的風采,禹之鼎可謂功不可沒。


《王漁洋踏雪尋梅圖卷》局部

經學者統計,目前發現禹之鼎曾為詩壇領袖王士禛繪製肖像達12幅之多,當中有單人肖像,也有群像,風格多樣。禹之鼎為甚麼會畫這麼多王士禛像?王士禛善於以詩作、自己的畫像來建立形象、擴大聲望,以今日的話來說,他就是當時的「網紅 / KOL」。這一件《王漁洋踏雪尋梅圖卷》,正好見證了這一段文藝往事。

此卷繪王士禎騎驢過橋,身後有一書童隨行,背景點綴修竹、寒梅,積雪、流水、丘壑。畫法以水墨白描為主,清寒蕭疏的冬景描繪得細緻入微,格調清雅靈秀。



Lot 2522|王鑑《起蛟圖》設色紙本 立軸

尺幅:47.5 x 30.3 cm
款識:戊子(1648)上元後三日,臨董北苑筆,王鑑。鈐印:「鑑」
鑑藏印:

  • (張大千)「大千好夢」
  • (張善子)「善孖心賞」
  • 「馮翊瞻堂珍賞」、「耦庵經眼」

估價:HK$300,000 - 600,000


王鑑出身書香門第,是明代著名文人王世貞的曾孫,家中書畫收藏甚富。王鑑從小遍臨五代、宋、元名家墨蹟,傳統功力深厚,風格華潤,與王時敏、王翬、王原祁合稱為「四王」。

四王繼承董其昌的文人畫衣缽,強調復古,深受貴族士大夫喜愛,故又被稱為「正統派」,主宰著清代畫壇。

正統派所提倡的復古,並非亦步亦趨的模仿,而是透過運用古人筆墨,把繪畫當成是純粹的形式美學。比如此幅《起蛟圖》,雖說是「臨董北苑(董源)筆」,但除了山頭上一些長皴線較具董源特色,其餘皆為畫家自身的創造。


2024年香港秋拍,蘇富比首次帶來「扇海 - 小萬柳堂明清書畫扇面」專場,成績叫好叫座。全場113件拍品悉數售出,拿下100%成交的「白手套」佳績。由於競投氣氛甚為熾熱,不少拍品更以估價數倍、十倍、甚至二十多倍落槌。

今季「小萬柳堂」專場載譽歸來,勢必再掀熱潮。這次專場呈獻130件扇面上起吳門意趣,下迄四僧、四王吳惲精品,脈絡清晰,流傳有序。


Lot 8015|吳寬《行書五古》水墨泥金箋 扇面

尺幅:17 x 50.6 cm
鑑藏印:(宮本昂)「宮子行同弟玉父寶之」、「宮子行玉父共欣賞」
著錄:

  1. 《小萬柳堂明清兩朝書畫扇存目錄》,二集丁冊,頁十六,見《歷代書畫續編》,第十四冊,國家圖書館出版,2010,頁436

出版:

  1. 《名人書畫扇集》,第三,上海文明書局,1914,頁1

 估價:HK$200,000 - 400,000


「小萬柳堂」主人廉泉、吳芝瑛夫婦出身世家大族,雅好詩文,收藏頗富。他們收藏的明清扇面大多得自姻親宮氏兄弟。宮本昂、宮昱為晚清揚州鉅富,兄弟宦遊一生五十餘載,盡心搜羅古書畫,藏品極豐,單是扇面就有一千餘頁,並編為《書畫扇存》六集。宮氏兄弟歿後,藏品就傳承予廉氏夫婦。

1911年,廉氏出版《小萬柳堂藏明清兩朝書畫扇存目錄》,作品之多之精,令時人大為讚嘆。著名收藏家端方更為之作序,讚許其:「得名人八百輩,為冊六十,洵生平之樂事,宇宙之奇觀矣!」

此行書扇面來自明代狀元郎吳寬。成化八年,才學過人的吳寬連中會元、狀元,後來更擔任孝宗、武宗兩代帝師。因與文徵明的父親是同榜,文徵明少時亦曾拜他為師。吳寬是吳門書法的拓荒者,他的風格主要源自於蘇軾,既得蘇書的豐腴感與天真潤美之態,而又有自己寬博開闊之勢。


Lot 8040|文彭 《草書七言詩》水墨金箋 扇面 

尺幅:15.5 x 45.2 cm
鑑藏印:(宮本昂)「宮子行玉父共欣賞」
著錄:

  1. 《小萬柳堂明清兩朝書畫扇存目錄》,四集乙冊,頁三十三,見《歷代書畫續編》,第十四冊,國家圖書館出版,2010,頁470

估價:HK$120,000 - 240,000
 

同為吳門代表書家的,還有文彭。

文彭是文徵明的長子,幼承家學,詩書畫了得,常勾摹法帖。可惜跟父親一樣,官運不濟,至嘉靖三十五年,才以60歲之齡,入試禮部,獲廷試第一,任南京國子監博士,人稱文博士。

文徵明的後裔及門生中,擅長書畫者多達百人,而文彭的才華堪稱文氏諸子之冠,以草書及篆刻最為有名。文彭的草書深受父親文徵明的影響,運筆勁健嫻熟,再添幾分灑脫自如。


Lot 8045|吳彬《巖川圖》設色金箋 扇面

尺幅:15.4 x 47.6 cm
著錄:

  1. 《小萬柳堂明清兩朝書畫扇存目錄》,四集乙冊,頁三十三,見《歷代書畫續編》,第十四冊,國家圖書館出版,2010,頁470

出版:

  1. 《扇面大觀》,第一集,廉氏小萬柳堂,1911,頁56
  2. 《名人書畫扇集》,第廿八,上海文明書局,1914,頁2

估價:HK$200,000 - 400,000


在傳統畫史上,吳彬或許並非最具盛名的畫家。時至今日,隨著愈來愈多畫作公開,
加上人們審美觀的轉變,吳彬奇譎幻怪的畫風深深吸引著世人的目光。他的代表作《十面靈璧圖》更兩度寫下中國古書畫拍賣紀錄。

此幅《巖川圖》筆法嚴整,山石皆以縝密細筆勾皴並以淡墨暈染,突出了山體的陰陽向背和突兀嶙峋。畫面正中的主山呈扭動之姿,雄奇險峻,富視覺張力。


Lot 8077|王鑑《倣趙文敏筆意山水》設色紙本 扇面

尺幅:18 x 53 cm
鑑藏印:(宮本昂)「宮子行玉父共欣賞」、「宮子行同弟玉父寶之」、「宮本昂印」、「泰州宮氏珍藏」。(廉泉)「南湖居士」
著錄:

  1. 《小萬柳堂明清兩朝書畫扇存目錄》,三集丙冊,頁二十六,見《歷代書畫續編》,第十四冊,國家圖書館出版,2010,頁456

出版:

  1. 《扇面大觀》,第二集,廉氏小萬柳堂,1911,頁45
  2. 廉泉編,《扇面萃珍:明清十二絕品》,1915,頁8

估價:HK$200,000 - 400,000


「四王」之一的王鑑不只專擅水墨山水,連設色畫亦駕輕就熟,其中又分青綠、淺絳兩種風格。王鑑的青綠山水多題「仿趙令穰」、「仿趙伯駒」、「仿趙孟頫」,因為「三趙」的青綠設色法別有特色。他曾在老師董其昌處親睹趙孟頫名作《鵲華秋色圖》,大為震撼,對趙孟頫的青綠設色傾心不已,並投入大量精力加以臨摹與學習。

此作題為「仿趙文敏(趙孟頫)」,設色刻意除去以往青綠山水之俗艷,用色清麗,具雅淡的文人氣質。


Lot 8082|惲壽平《竹石杷菊圖》設色紙本 扇面 

尺幅:17.4 x 51 cm
鑑藏印:(宮本昂)「宮子行同弟玉父寶之」、「宮子行玉父共欣賞」
著錄:

  1. 《小萬柳堂明清兩朝書畫扇存目錄》,三集己冊,頁二十八,見《歷代書畫續編》,第十四冊,國家圖書館出版,2010,頁460

出版:

  1. 《扇面大觀》,第三集,廉氏小萬柳堂,1911,頁6
  2. 《名人書畫扇集》,第五十六,上海文明書局,1914,頁1

估價:HK$150,000 - 300,000


清代花鳥畫的領域中,惲壽平可謂一枝獨秀。

惲壽平早年也畫山水,後來認識了王翬,見識到好友的高超畫技後,即表示在山水畫中「恥為天下第二手」,故別出蹊徑,走上花鳥畫的道路。他力追古人,以宋元前賢為師,繼承了北宋徐崇嗣所創的「沒骨花卉」。他所畫的花卉造型精確,用水、用色巧妙,形成自己清潤雅致、自然活潑的畫風。


拍賣詳情

拍賣行:香港蘇富比

專場:扇海 - 小萬柳堂舊藏明清書畫扇面 II
拍賣日期:2025/4/10|10am
專場:中國古代書畫
拍賣日期:2025/4/10|3:30pm
預展日期:2025/4/5 - 9
開放時間:11am - 6pm
拍賣及預展地點:香港蘇富比旗艦藝廊|中環干諾道中8號置地遮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