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季香港春拍,蘇富比迎來失蹤百年的元代書法名跡 - 饒介《草書韓愈柳宗元文》,掀起了逾95分鐘的熾熱爭奪 - 香港蘇富比有史以來歷時最長的競投戰。
最終,歷經超過200口叫價後,拍賣官王汐楚(CC Wang)以估價21倍的HK$2.135億落槌,由亞洲區中國古代書畫部主管左昕陽為電話上的「6889」號牌客戶投得,連佣成交價為HK$2.5億(NT$10.6億),成為蘇富比歷來最高價的中國書法作品。
此作曾錄於《石渠寶笈》,更被乾隆選中製成拓本,收入《三希堂法帖》。一直以來,《石渠寶笈》所載名跡皆為收藏界所趨之若鶩,每當釋出市場,無不掀起熱潮;而此卷更是《三希堂法帖》的原作墨跡本,罕見與珍貴程度更是不言而喻。
這件傳世名作自清朝覆亡後便杳無蹤跡,流轉海外,長年秘藏日本,如今重現拍場,成功寫下天價,頓成熱話,也為中國書畫市場打下一記強心針。
拍賣官王汐楚以HK$2.135億落槌,全場掌聲雷動
Lot 2528|饒介《草書韓愈柳宗元文》 藏經紙本 手卷|蘇富比歷來最高價的中國書法作品
尺幅:29.8 x 599.1 cm
弘曆(乾隆)題引首
項元汴、都穆、石川舜台題跋
鑑藏印:
- (項元汴)「墨林」、「有何不可」、「西疇耕藕」、「世昌」、「項子京家珍藏」、「項墨林鑑賞章」、「子孫永保」、「子京」、「虛朗齋」、「墨林秘玩」、「項子京印」、「平生真賞」、「若水軒」、「子京父印」、「墨林子」、「項墨林父秘笈之印」、「項叔子」、「子孫世昌」、「子京所藏」、「寄敖」、「墨林主人」、「退密」、「墨林子」、「項元汴印」、「神遊心賞」、「墨林山人」、「寄敖」、「子京所藏」、「子京」、「天籟閣」、「項墨林鑑賞章」、「宮保世家」、「項叔子」
- (安岐)「古香書屋」、「儀周鑑賞」、「安儀周家珍藏」
- (弘曆)「淳化軒」、「乾隆宸翰」、「信天主人」、「太上皇帝之寶」、「石渠寶笈」、「乾隆御覽之寶」、「三希堂精鑒璽」、「宜子孫」、「淳化軒圖書珍秘寶」、「石渠定鑑」、「寶笈重編」、「乾隆鑑賞」、「用筆在心」、「古稀天子」、「壽」、「五福五代堂寶 」、「八徵耄念之寶」
- (董光裕)「董光裕印」、「董葵子」
- (陳定) 「陳定書印」
- (奕訢)「神品」、「正誼書屋珍藏圖書」、「飛鴻」、「恭親王章」、「慶宜堂」、「樂道主人」、「清白傳家淡泊明志」、「皇六子」、「恭親王」、「御賜屏翰宣勤」
- (溥偉)「偉」
- (石川舜台)「節台鑑賞」、「舜台之印」、「節堂秘馨」、「舜台長壽」
著錄:
- 《石渠寶笈續編》(見《秘殿珠林石渠寶笈合編》第六冊,卷六十六,第3236-3240頁,上海書店,1988年)
- 《佩文齋書畫譜》卷七十九(見《中國歷代書畫藝術論著叢編》(59),第640頁,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97年)
- 都穆撰《鐵網珊瑚》卷三 ,第63-64頁,影印抄本,(臺北)中央圖書館,漢華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發行,1970年
- 顧復撰《平生壯觀》卷四(見《古代書畫著作選刊-平生壯觀》,第123-124頁,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
- 安岐撰《墨緣匯觀》(法書下)(見《中國歷代書畫藝術論著叢編》(32),第259-260頁,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97年))
- 吳升撰《大觀錄》卷九(《中國歷代書畫藝術論著叢編(30)》,第174-175頁,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97年)
- 倪濤撰《六藝之一錄》卷三百五十九(見《中國歷代書畫藝術論著叢編(52)》第463頁, 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97年)
- 朱家溍主編《歷代著錄法書目》,第456頁,紫禁城出版社,1997年
- 沈紅梅著 《項元汴書畫典籍收藏研究》,第145頁,國家圖書館出版社,2012年
- 李萬康著 《編號與價格-項元汴舊藏書畫二釋》第65頁、第278頁,南京大學出版社 ,2012年
- 《清宮內務府造辦處檔案匯總》第三十三卷,第594頁,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合編,人民出版社,2005年
刻帖:《御刻三希堂石渠寶笈法帖》第二十四冊
拍賣行:蘇富比香港
專場:中國古代書畫
拍賣日期:2025/4/10
估價:HK$10,000,000 - 20,000,000
落槌價:HK$213,500,000
成交價:HK$250,100,000
是次寫下天價成交,拍品本身當然最為重要,但擔任拍賣官的王汐楚亦是功不可沒。超過一個半小時,逾200口叫價的馬拉松競投,無論是控制節奏、保持專注、乃至清楚分辨出價方面,無疑都是一場考驗。單件拍品競投這麼長時間,在拍賣史上極為罕見,有如此經驗的拍賣官也是屈指可數。
踏入後疫情時間,中國藝術品的市場頗受壓力,破億拍品的數量也隨之下降。今次拍賣的佳績,可說是吐了一口烏氣,為市場帶來所需信心。
展卷細觀,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乾隆御筆題引首「神傳醇潔」四字,足見這位「文青皇帝」對此卷書法青眼有加。
乾隆十二年,他命朝臣將內府珍藏的236篇書法墨跡摹刻上石,編成《三希堂法帖》。這部法帖涵蓋了從三國鍾繇至明代董其昌的名跡,摹刻精良,堪稱叢帖中的翹楚。這一卷饒介的書法就被選入其中,印證其在書法史上的重要地位。
乾隆御筆題引首
左:饒介《草書韓愈柳宗元文》墨跡|右:《三希堂法帖》(台北故宮)
左:饒介《草書韓愈柳宗元文》墨跡|右:《三希堂法帖》(台北故宮)
可惜,清朝覆亡後,此卷書法的原跡就不知所蹤。《三希堂法帖》拓本留下了此卷書法的風神面貌,使之成為後世學者在研究元代書法的重要材料,亦被視為饒介早期書風的代表作。
也許是文物有靈,饒介《草書韓愈柳宗元文》的墨跡原作原來沒有佚失,而是一直秘藏東瀛。
查看卷上的鑑藏印,可以發現清晰的遞藏經歷:此卷在明代為大藏家項元汴所藏,後歸董光裕、陳定、安岐。乾隆時期此卷入藏清內府,入編《石渠寶笈續編》,刻入《三希堂法帖》。可能在咸豐至光緒期間,恭親王奕訢獲得此卷,之後一直藏於恭王府。
辛亥革命後,承襲恭親王爵位的溥偉為復辟清廷籌措資金,將恭王府的財產陸續售出,多數藏品經日本山中商會售往日本和歐美。此卷就是在這一時期被日本佛教界名人石川舜台收藏。
饒介是元末明初著名文人,亦是是元明過渡時期重要的書法家。在書法史上,饒介是一位承上啟下的人物。他師承康里巎巎,草書以「二王」為宗,兼取張旭和懷素,開啟了明代「吳門書派」的先河,影響了宋克、宋廣等人。
此卷為饒介草書韓愈《送孟東野序》和柳宗元《梓人傳》各一篇,尺幅是其傳世書法作品中最長。全卷一氣呵成,行筆隨性,筆法變化多樣,流暢自如,融入了懷素豪放狂逸筆意,兼融「二王」。在書風的表現上,此卷與康里巎巎相類,但加入了更多章草筆法,結構取勢亦比較平和溫潤。
《送孟東野序》是唐代文學家韓愈為好友孟郊赴江南出任溧陽縣尉所作。文章圍繞孟郊「善鳴」卻一生困頓的遭遇,藉此批評當時社會和統治者對人才的忽視。《梓人傳》則是唐代文學家柳宗元的一篇散文,此文借親見的 「梓人」的傳奇事蹟為喻,通過「梓人之道」闡述治國的大道。饒介書寫這兩篇文章,或許寄託了自身境遇的感慨,將情感融入筆端。
值得注意的是,此卷書法的用紙頗具特色,整卷由多張藏經紙拼接而成。每張中心位置鈐有「弟子張子元捨大藏經紙五千幅緣」及「景德大藏」二印。《石渠寶笈續編》雖稱其為「金粟箋本」,但事實上,它並非金粟山藏經紙,而應是宋代昆山景德寺所印《大藏經》的經紙。
藏經紙原為供奉佛寺古剎中刻抄經藏之專用紙,因紙地堅實光瑩,逐漸被文人雅士賞識,運用於書畫創作。而書畫用的藏經紙中,以金粟山和法喜寺藏經紙較為常見,此卷所用的景德寺藏經紙則非常罕有。
就著是次拍賣,左昕陽(亞洲區中國古代書畫部主管)表示:「蘇富比一直致力於蒐集頂級精品,而元代作品尤為珍稀,饒介的《草書韓愈柳宗元文》更是市場上難得一見的瑰寶。此卷流傳有序,曾得乾隆皇帝題寫引首,秘藏一百餘年。此番重現拍場,引來精彩競投戰,並終令其成為蘇富比歷來最高價之中國書法作品,實至名歸,足證重要鑒藏家所遞藏的作品備受追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