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應印度政府抗議 香港蘇富比暫時擱置佛教聖物拍賣

今年香港春季拍賣,蘇富比帶來了非常另類的佛教文物,稱為「比普羅瓦釋迦牟尼佛寶聖物」。

這組拍品為300多顆佛寶聖物,包括寶石、半寶石、珍珠、珊瑚、金葉銀葉等等,在超過二千年歲月中與佛骨舍利一同埋葬,至1898年在印度發掘出土,近年先後於紐約、新加坡、首爾的重要博物館展出。

印度政府日前發表聲明,宣稱是次拍賣違反國際法及聯合國公約,要求蘇富比終止拍賣及歸還聖物,令事件登上全球傳媒報道。

香港蘇富比今日(5月7號)回應事件:「就印度政府所提出的事項,經寄售人同意下,原定5月7日舉行的『比普羅瓦釋迦牟尼佛寶聖物』拍賣會已延期。此舉允許各方之間進行溝通。如有任何進一步消息,我們將會適時公布。」

印度孔雀王朝阿育王時期公元前約240-200年 比普羅瓦釋迦牟尼佛寶聖物|William Claxton Peppé家族藏品

尺寸:45 x 16 x 36.9 cm(最大透明架);14.9 x 1.8 x 19.8 cm(另外兩個透明架)
來源:1898 年英倫地產經理兼工程師威廉.克拉斯頓.佩沛(William Claxton Peppé,1852-1936 年)在北印度(今北方邦巴斯蒂區)比普羅瓦佛塔遺址發現,此後家族承傳
估價待詢(預期約HK$1,000萬起拍)

拍賣行:香港蘇富比
拍賣日期:原定2025/5/7,如今暫時擱置


談及印度政府的聲明之前,先為大家講解這批聖物的來龍去脈。

現代考古學於19世紀起步,全球各地掀起遺跡和文物發掘浪潮。在印度,人們最想找到的,自然是釋迦牟尼留下的種種痕跡。

1896年,尼泊爾南部藍毗尼(Lumbini,靠近印度邊境)有重大發現 - 銘刻古印度名君阿育王(公元前268年至前232年在位)詔書的石柱出土,佐證了此地乃佛陀出生之處。

其時,佩沛(William Claxton Peppé)正在印度北部(靠近尼泊爾邊境)管理莊園。這位英國人收到石柱出土的消息後,也興起了考古的念頭,於是帶人開始發掘比普羅瓦(Piprahwa)村落的一座土丘。

這座土丘之所以引起佩沛關注,一來因為體積巨大,二來是距離藍毗尼相當近,只有約19公里遠。他們花了數周時間清理積土和植物後,發現土丘裡頭隱藏著大型磚塊建築,其圓頂直徑達到130呎(約39.5米)。


銘刻阿育王詔書的石柱於1896年出土,佐證尼泊爾南部藍毗尼為佛陀出生地


比普羅瓦佛塔現貌


當地僧人於比普羅瓦佛塔頌禱

佩沛隱約覺得自己或許發現了不得了的東西,於是向著名史學家Vincent Smith求教。對方抵達現場後興奮不已,認為此磚塊建築乃古代佛塔,很可能建於阿育王時代。

1898年1月,團隊掘開了18呎深(約5.5米)的磚塊後,發現一個石函,內裡有五個壇罐,盛有遺骨舍利以及寶石、半寶石、珍珠、珊瑚、金葉銀葉等寶物共約1,800顆。

最重要的是,其中一個壇罐外面刻有古印度文字,經專家翻譯得悉意思為「這些聖物屬於釋迦族的佛陀世尊」。換言之,這些遺骨舍利正是屬於佛陀的。

佛骨舍利固然是無價之寶,惟同時也是燙手山芋。

當時,印度是大英帝國殖民地,舍利又是新發現,政府會如何處理很難說。即使撇除對出土文物的擁有權,也必定有無數寺廟想要供奉之,很容易引起連串爭議。


石函在比普羅瓦佛塔出土


壇罐內的部份佛寶聖物


其中一個壇罐刻有古印度文字,說明盛載的遺骨舍利屬於佛陀

佩沛思前想後,想到了暹羅(泰國)國王拉瑪五世。

拉瑪五世思想開明,屢興改革,受人民尊重,又與西方交好。最重要的是,他乃其時世上僅存的佛教徒君主。

在王族僧人金納瓦拉萬薩(拉瑪五世表親)斡旋下,佩沛成功說服政府把佛骨舍利贈予暹羅。拉瑪五世再把之分贈曼谷金山寺、仰光雪德宮大金塔,乃至斯里蘭卡等地。

舍利分配一事安然落幕,現在我們暫時回到兩千多年前,看看佛骨何以會葬於佛陀出生地。


左圖為拉瑪五世,右圖為佩沛


是次拍賣的佛寶聖物局部照片


是次拍賣的佛寶聖物局部照片

據佛經記載,佛陀遺體火化後,古印度有八國力圖爭奪遺骨舍利。八王率兵趕到佛陀涅槃之地,已準備好要是談不攏的話,大家就兵戎相見。

戰事一觸即發之際,香姓婆羅門出面調停,八王最後同意把世尊舍利平分八份,各自領回本國建塔供養。八國之中,其中一員是釋迦族的迦毗羅國、也就是佛陀故鄉。佩沛找到的佛骨,按理便是釋迦族當時迎回去的那一份。

八王分舍利後二百多年,鼎鼎大名的阿育王(公元前268年至前232年在位)統一印度,文治武功,帶領孔雀王朝進入輝煌盛世。這位佛教徒君王為了弘揚佛法,命人開鑿八王當初所建之塔,再分舍利。據記載,佛骨這次分成了數萬份之多,不但散佈於南亞各地,部份甚至傳到了中土。

阿育王取出部份舍利後,並非只是還原這些佛塔,而是在原本的建築基礎上加建和修復。考古界主流意見認為,佩沛發掘的釋迦族佛塔,乃阿育王擴建的部份*,而今次拍賣的寶石、珍珠、金葉等寶物,相信便是阿育王擴建時放進去的。

事實上,這些寶物的形制,和其他孔雀王朝重要佛教遺址所發現的一致。

*編按:1970年代,有考古隊延續佩沛的工作,在更深地層發掘,找到更多磚塊建築和舍利佛寶,相信便是釋迦族佛塔的最底層部份。這次發現所得,大部份由新德里的國立博物館收藏


比普羅瓦佛塔的鳥瞰圖


是次拍賣的佛寶聖物局部照片

佩沛發掘到的佛骨舍利和約1,800顆寶石佛寶。前者如上述所言,由拉瑪五世分發各地;後者則大部份交由加爾各答的印度博物館典藏,其中「有所重複的」300多顆則歸予佩沛。

一直到委託蘇富比拍賣,這批寶石佛寶都在佩沛家族中傳承。期間,寶石佛寶曾經於各地展出,包括蘇黎世雷特伯格博物館、紐約魯賓博物館、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The Met)、新加坡亞洲文明博物館、以及首爾的國立中央博物館。

佛教信仰中,舍利不同於普通人的骨灰,並非只是灰白色的,而是有青黃赤白黑,甚至五彩斑斕等顏色。形態上也是千變萬化,除了幾何形狀以外,甚至可以有花卉和其他形狀。有研究認為,這些寶石佛寶,乃是模擬各式各樣舍利的象徵,不同顏色可能代表身體不同部位。

不過亦有學者相信,寶石佛寶本身並沒有太多含意,而單純是一種以茲識別的高貴陪葬品 - 有這些陪葬的,是聖人高僧;沒有的,便是一般黎民百姓。


佛寶聖物於魯賓博物館展出期間


佛寶聖物於大都會藝術博物館展出期間

現在我們講解印度政府的反對重點。

首先,印度當局認為全數約1,800顆的寶石,作為伴隨佛骨舍利落葬之物,本身是完整的聖物,並不能夠以「標本/樣品」的標準去對待之。是故,稱佩沛家族手上300多顆寶石只是「有所重複的」部份,具有誤導性質。

其次,印度官方表示,佩沛家族世代都把自己稱為這些寶石的「監護人」,而監護人並沒有「侵占/挪用」的權利 - 即使其時(1890年代)的印度政府確實把監護權交給他們。

聲明同時補充,當時歸由印度博物館收藏的約1,500顆寶石,在印度法例下屬於「AA」級別文物,嚴禁買賣或出境。


印度文化部在社交媒體發表聲明,要求蘇富比終止是次拍賣

印度政府宣稱,是次拍賣除了觸犯印度法律以外,亦違反了國際法及聯合國公約,當中包括:

  • 1970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制訂的國際公約|關於禁止和防止非法進出口文化財產,以及非法轉讓其所有權
  • 1995年國際統一私法協會制訂的國際公約|關於被盜文物和非法出口文物的歸還
  • 1954年海牙公約(1999年第二議定書)|關於保護文化遺產免遭破壞

印度官方最後在聲明中提出四項要求,宣稱如果不獲接受,將於印度法院、香港法院、國際組織提出訴訟:

  1. 立即終止是次拍賣
  2. 把這批寶石聖物,經由印度駐港總領事館歸還印度政府
  3. 蘇富比及佩沛家族向印度政府及全球佛教社群公開道歉
  4. 公開所有來源相關的文件,若佩沛家族還持有其他聖物,應與印度當局合作安排歸還

如今拍賣已經暫時擱置,事情有進一步消息的話,我們再為大家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