攝影與繪畫是兩種觀看方式。在當代藝壇,就有大師以照片為藍本,繪出一幅幅扣人心弦的傑作,即將於倫敦蘇富比隆重登場。
拿著摯友照片,培根繪下《盧西安‧弗洛伊德肖像習作》,見證兩位英國巨擘糾纏半生的恩怨情仇。此幅既私密又澎湃的鉅作,隱蹤超過半世紀後首現拍場,估價逾£3,500萬(HK$3.36億;NT$12.78億),將於倫敦6月29日下午5時「英國藝術:英女王鉑金禧年紀念專場」舉槌。
德國藝術宗師里希特,開創「照相寫實」繪畫先河。靠著親手蒐集的攝影圖鑑,繪出如幻似真的雲朵,叩問現實真假。《雲彩習作(背光)》正是系列中的佳作,估價£600萬 - 800萬(HK$5,780萬 - 7,700萬;NT$2.19億 - 2.92億),於倫敦6月29日下午6時「現代及當代藝術晚間拍賣」舉槌。
© The Estate of Francis Bacon. All rights reserved. DACS / Artimage 2022
Lot 10|弗朗西斯‧培根(Francis Bacon,1909-1992)《盧西安‧弗洛伊德肖像習作》油彩畫布
創作時間:1964年5月
尺幅:198 x 147.5 cm
來源(The Value整理):
- 倫敦,Marlborough Fine Art Ltd.
- 倫敦,The Hon. Colin Tennant
- 都靈,Galleria Galatea
- 歐洲私人收藏
- 現藏家1982-83年得自上述處
估價待詢(行方透露估價逾£3,500萬)
專場:英國藝術:英女王鉑金禧年紀念專場
時間回到1944年,培根與盧西安‧弗洛伊德(Lucian Freud)在倫敦初次見面。
培根比弗洛伊德年長13年,性情、童年環境迥異。培根來自愛爾蘭的鄉郊,自幼受嚴重哮喘所困。父親固執嚴厲,並不喜愛這個病懨懨、沒有男子氣慨的孩子。而弗洛伊德,則是來自上流社會的貴公子。祖父正是「精神分析之父」西格蒙德‧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家境優渥,在和諧、充滿文藝氣息的家庭中長大。
然而,他們之間也有共通處牽引。在藝術上,二人皆才華橫溢;在社會處境上,都是主流以外的邊緣人。培根是同性戀者,與虔誠保守的家族關係疏離;弗洛伊德後來跟隨雙親逃離納粹德國,在陌生的國度裡尋求難民庇護。
自首次見面,他們就一拍即合,相交相知近四十年,直至八十年代決裂,幾乎斷絕往來。
正如梵高與高更、畢加索與馬蒂斯,藝術家之間的友誼總是極為複雜微妙。
據弗洛伊德前妻卡蘿琳(Lady Caroline Blackwood)憶述,在二人1953至1959短短六年的婚姻生活裡,差不多每天都不得不與培根一起晚飯。
他們形影不離,嚮慕與嫉妒交纏,惺惺相惜又暗暗較量,在拉扯與張力中切磋砥礪,為對方的創作提供了最豐沃的養分。這種獨一無二的羈絆在《盧西安・弗洛伊德肖像習作》一作中體現得淋漓盡致。
兩位藝壇巨擘的作品視覺風格迥異,但同樣熱愛繪畫人像,並都曾經以對方入畫:弗洛伊德於1952年為摯友畫了一幅肖像,第二幅作品一度落筆,但並未完成。至於培根,則為對方畫過大量肖像,第一幅繪於1951年,之後完成的作品數量不少於16幅。
《盧西安‧弗洛伊德肖像習作》局部© The Estate of Francis Bacon. All rights reserved. DACS / Artimage 2022
培根有一套研習人體的獨特方式,就是從照片中蒐集想法。他只憑記憶及照片創作,而不像其他藝術家般邊看著模特兒邊繪畫。照片與記憶相輔相成,成就一幅幅懾人心魄的絕代肖像畫。
他在1960年代不斷重複繪畫弗洛伊德,畫面皆依據二人的共同朋友迪肯(John Deakin)所攝的黑白照片。拍攝經過深思熟慮,有計劃地鋪排出戲劇色彩。
培根離世後,人們在其工作室發現這些照片被撕破、捏皺、以顏料弄髒。即便如此,他終其一生都不願將之丟棄,可見這些照片對他別具意義。
這次拍賣的《盧西安‧弗洛伊德肖像習作》,創作於1964年,正正是以這些照片為參照,培根巧妙地捕捉了剎那間猛然流露出來的張力。
相中的弗洛伊德坐在床上,白色衣袖捲至手肘,拳頭緊握。至於畫中的他則自信十足,衣襟大開,擺出具威嚇性的姿勢。狂亂的翠綠、粉紅和白色筆觸在臉上攪成一團,但仍彷彿可見堅定的眼神,直視觀者。
三聯作是培根的拿手好戲,這幅弗洛伊德肖像今次單幅上拍,其實本來也是三聯屏的其中之一。
藝術家在完成這幅三聯屏後,隨即將之分為三幅獨立作品。1965年,三屏曾一併在漢堡和斯德哥爾摩巡迴展覽。現時,左屏為私人藏家所有,而右屏則入藏耶路撒冷的以色列博物館。
至於中間屏,即這次拍賣的一幅,曾在都柏林單獨展出,展後隱蹤逾半世紀,直至今天首度現身拍賣。此作為蘇富比倫敦拍賣的領銜作,估價逾£3,500萬(HK$3.36億;NT$12.78億),備受矚目。
培根的作品向來深為藏家所珍,在拍賣上屢屢寫下佳績。近期的例子可數《1962年紅衣主教習作,1971年第二版》,在剛過去的5月,於紐約蘇富比以US$4,628萬售出。同樣在蘇富比紐約拍場,還有《啟發自艾斯奇勒斯(奧瑞斯提亞)之三聯作》,2020年6月以US$8,455萬成交。
Lot 105|格哈德‧里希特(Gerhard Richter,1932年生)《雲彩習作(背光)》油彩畫布
創作時間:1970年
尺幅:80 x 100 cm
來源(The Value整理):
- 科隆,Galerie Rudolf Zwirner
- 德國私人收藏
- 倫敦蘇富比,2002年6月16日,lot 12(上述來源委託出售)
- 倫敦,Simon C. Dickinson Ltd.(購自上述拍賣)
- 現藏家2002年得自上述處
估價:£6,000,000 - 8,000,000
專場:現代及當代藝術晚間拍賣
另一位喜以照片為本創作的大師,便是里希特。當代藝術名家當中,無論地位、名氣、身價,他都屬頂尖行列。此幅《雲彩習作(背光)》,細膩程度讓人由衷驚嘆,將於蘇富比「現代及當代藝術晚間拍賣」中隆重登場。
「照相寫實(Photo-painting)」是里希特著名的創作系列。顧名思義就是以照片為藍本,再去加工創作。照片可以是雲朵、海洋、日常風景。
其中,「雲朵」系列就是他最受推崇的作品之一。系列創作於1968至1979年間,以攝影為基礎,每一幅都有圖可依,這些圖片來自里希特在1960年代中開始蒐集的相片、剪報與草圖集合而成的圖鑑。
就雲朵題材而言,藝術史上不少赫赫有名的畫家都畫過。比如米高安哲羅(Michelangelo)《最後的審判》,又如浪漫主義大師費得利奇(Caspar David Friedrich)《霧海上的旅人》。大部分藝術家都以雲朵象徵上帝的神聖力量,或營造雲海壯闊的蓬勃激情。
里希特則一改傳統,作品中並無人物,只有無盡的天空與朵朵浮雲,不賦予象徵意義。他以照片為本、幾近科學的手法,有系統地將這些浪漫主義的風景作品「去浪漫化」。
這位德國畫家,為何要以照片為藍本創作?
他曾直接了當的表示:「我喜歡任何沒有風格的東西:字典、照片、自然、我自己和我的畫作(因為風格是一種暴力,而我不暴力)。」
里希特並非將照片當作現實的替代品,而是到達現實的踏腳石。藉著照片客觀的本質,修正自己觀察世界的角度。對他而言,看著相片創作猶如全然排拒繪畫歷史,使他不為一切美術訓練、框條與準則所局限。
《雲彩習作(背光)》局部
那麼照片本身,和按之加工創作的繪畫有甚麼分別呢?
里希特以模糊化、拼貼、更改構圖、轉變光線明暗等手法創作,加上精湛絕倫、細膩入微的筆觸,畫中雲雖然看上去是寫實,但其實是經過設計,如幻似真。變幻莫測的雲朵定格於畫布上,停留在具象與抽象、自然與超自然之間。
觀者不禁思疑:這是畫還是照片?畫中景物是真是假?是真實存在還是藝術家的想像創造?
這正是里希特的創作主旨。
他成長於二戰後愁雲慘霧的東德,在上一代人愧疚的陰霾、蘇聯嚴格掌控的意識形態中長大。筆下朵朵浮雲,並不只為歌頌大自然的神聖莊嚴,同時要讓觀者反思 - 我們對現實最基本的認知究竟是對是錯?
於倫敦「現代及當代藝術晚間拍賣」同場亮相的,還有一眾名家大作,眾星雲集。比如「印象派三巨頭」莫內(Monet)、雷諾阿(Renoir)、畢沙羅(Pissarro)所留下的法國風光;「點描畫大師」席涅克(Signac)的威尼斯景致;「抽象表現主義泰斗」德庫寧(De Kooning)的抒情律動;還有「瑞士國寶級藝術家」賈柯梅蒂(Giacometti)的油畫大作,精彩紛呈。
拍賣詳情
拍賣行:倫敦蘇富比
「英國藝術:英女王鉑金禧年紀念專場」
拍賣時間:倫敦 BST|2022年6月29日 下午 5pm/香港 CST|6月30日 凌晨 12am
「現代及當代藝術晚間拍賣」
拍賣時間:倫敦 BST|2022年6月29日 下午 6pm/香港 CST|6月30日 凌晨 1am
拍賣地點:倫敦蘇富比,34-35 New Bond Street, London, W1A 2AA (拍賣將於蘇富比官方網站及社交平台同步直播)
詳情可瀏覽蘇富比網站或微信公眾號「苏富比亚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