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寶鼎到樂鐃 九月蘇富比「紐約亞洲藝術週」看青銅王朝誕生之旅

「國之大事,在祀與戎。」

這句歷朝奉為金科玉律的名言,說明祭祀(祀)和軍事(戎)為治國大事,統治者能把兩事做好,才能政通人和,永保昌盛。

周代是中華文明模楷,宗法制與封建制並行,傳世吉金重器,刻下王侯將相以祀禮維繫親族,以軍事封疆闢土的歷史變遷。

今年九月「紐約亞洲藝術週」,蘇富比特備青銅器專場,推出30件重量級青銅彝器,悉數來源有序,既有著名古董商、學者、收藏家雅藏,甚或二十世紀初已有紀錄可考者。

就讓我們盤點這次精選拍品,回看這段鑄就中華文明,締造青銅王朝的千年歷程。



Lot 17 ︱西周或穆王時期(約公元前976-922) 柬黽方尊

銘文:隹九月既生霸丁丑 公令柬黽從厥友戶貝炎土 柬黽既告於公 休 亡尤 敢對揚厥休 用作辛公寶尊彝 用夙夕配宗 子子孫孫 其萬年永寶
(銘文部份文字隸定請見下文註解*)
高度:21.5 cm
來源 : 

  • 或於1949年前後出於河南(傳) 
  • Walter Sedgwick女士(1883-1967)收藏,至1954年已入藏 
  • 英國貴族收藏 
  • 倫敦蘇富比1981年4月7日,編號72 
  • 瑞士私人收藏

出版:

  • 下中邦彥 編,《書道全集》,卷1:中國 殷、周、秦,東京,1954年,編號48
  • 周法高,《三代吉金文存補》,台北,1980年,編號840
  • 孫稚雛,《金文著錄簡目》,北京,1981年, 頁258,編號4451(器記錄)
  • 嚴一萍,《金文總集》,台北,1983年,編號4881
  • 李學勤,〈黑黽尊考釋〉,《新出青銅器研究》,北京,1990年,頁295-297(器論及)
  •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 編,《殷周金文集成釋文》,卷4,香港,2001年,編號6005
  •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 編,《殷周金文集成》,北京,2007年,編號06005
  • 汪濤及劉雨,《流散歐美殷周有銘青銅器集錄》,上海,2007年,圖版164
  • 劉雨 等,《商周金文總著錄表》,北京,2008年,編號6549(器記錄)
  • 吳鎮烽,《商周青銅器銘文暨圖像集成》,卷21,上海,2012年,編號11804
  • 李學勤,〈再釋柬黽方尊〉,《古文字研究》,輯31,北京,2016年,頁91-93(器論及)
  • 李學勤,〈再釋柬黽方尊〉,《清華簡及古代文明》,南昌,2017年,頁156-160(器論及)

估價:US$800,000 - 1,200,000 


周代商而立,然而並沒有滅絕前朝遺民,反而加以安撫籠絡以穩定民心。是次專場焦點拍品「柬黽方尊」,便是從商貴族鑄器感謝先祖恩德,見證穆王一朝對商的懷柔政策。

金文中稱禮器為尊彝,象意為以雙手奉酒器和獻祭品,當中尊乃高體的大型或中型容酒器。尊一般為圓形、鼓腹、大口,也有數量較少,更考工藝的方形尊,其中鑄有銘文記事者更寥寥可數,本方尊正是一例。

本尊高21.5cm,內鑄五十一字銘,作器者名字為上下結構,上部從「柬」,下部從「黽」,未能從已有文字隸定此字,故稱作器者為「柬黽」。

周初首次分封後,爆發了三位王弟聯合商遺民的叛亂,史稱「三監之亂」。周王汲取教訓,平亂後營建東都雒邑(今洛陽),把商遺民遷至附近,並選拔有能者出仕周室以示安撫。

根據銘文內容,大意為九月初見到上弦月的日子,貴族「公」命族人「柬黽」率其僚屬前往一個叫「炎」的地方處理公務,結束後柬黽向公覆命,報告順利完成任務,柬黽故鑄造此寶器以作紀念,並感謝祖先「辛公」的恩德。

銘文中提及的「炎」位於洛陽附近,是穆王父親周昭王伐楚時途經之地。「公」極有可能是獲封炎地的殷商貴族,作為一族之長,任命族中成員柬黽治理其封地,並在任務完成後予以賜賞。

考古學家李學勤發現,北京故宮的「貝黽簋」和上海博物館的「繁卣」,上書銘文皆有提及「公」這個人物,內容也同樣有頌讚祖先「辛公」,推斷兩器與本尊作器者均屬同一支殷商遺族。

此器見證周朝建立半世紀後,仍延續對商遺民懷柔政策。商貴族在封地上保有原來的祭祀習俗,還可以自行管理土地,賜賞臣下,反映周室容許他們高度自治。

此器為Walter Sedgwick舊藏。這位英倫女史是二戰前知名藏家,協助倫敦發展成繁榮的中國藝術品市場,離世後將逾百件藏品捐贈七間博物館。本尊此後輾轉易手,對上一次拍賣已是四十年前的倫敦。

*編按:「戶貝」本為一字,上戶下貝。由於此字在電腦或手機難以顯示,故本文以「戶貝」代之;「柬黽」同樣本為一字,上柬下黽。由於此字在電腦或手機難以顯示,故本文以「柬黽」代之



Lot 19︱戰國 青銅嵌孔雀石錯銅龍紋方壺

高度:50.6 cm
來源:

  • 吉賽爾(Gisele Croes),紐約,1998年

展覽及出版: 

  • 《From Archaic Ritual Bronzes to Tang Tomb Figures. This Life and the After-Life Part Two》,吉賽爾,紐約,1997年,圖版42 

估價:US$800,000 - 1,200,000


商代青銅工藝已達巔峰,不論在器形、紋飾以至鑄造都達精湛水平,惟基本上並不鑲嵌金屬或寶石。及至春秋、戰國,錯銅這種新興工藝廣泛應用在鑄造上,青銅器開始嵌入各種銅飾,或填進寶石及其他珍貴金屬。

本壼特色為錯銅龍紋,紅銅薄片嵌入青銅器表面,兩者色澤不同構成花紋,然後打磨拋光,再鑲嵌細小孔雀石。方壺呈子母口、有蓋,直頸、鼓腹下垂、方座,肩飾對稱獸面鋪首銜環,線條流暢,富有淺浮雕的立體效果。

此器曾由Gisele Croes經手。這位比利時著名古董商酷愛中國文化,收藏不少頂級高古藝術品,更有「古青銅女王」美譽,經手彝器備受收藏界青睞,視為信譽保證。

以往甚少有戰國時期的錯嵌青銅方壼亮相拍賣場,近年偶有上拍均有不錯成交紀錄。

當中最為矚目,要數2020年紐約蘇富比,一尊錯金銀嵌琉璃青銅壺以US$830萬(HK$6,480萬)賣出;2022年3月,紐約佳士得上拍宴樂狩獵水陸攻戰紋青銅方壺,年代較本品略早,壼身鑲嵌金石所剩無幾,亦以US$276萬(HK$2,150萬)成交。


戰國錯金銀嵌琉璃青銅壺,2020年紐約蘇富比以US$830萬成交



Lot 6︱西周 公元前九世紀初 散伯簋

銘文:散伯作夨姬寶簋 其萬年永用
闊度:32.7 cm
來源:

  • 傳清光緒中期陝西鳳翔出土
  • 鳳翔府某太守收藏,至1914年已入藏
  • 于省吾(1896-1984)收藏
  • Antoine Seilern 伯爵(1901-1978)收藏
  • 倫敦佳士得1982年6月17日,編號6

展覽:

  • 大英博物館,倫敦,1970至1980年(借展) 

出版:

  • 鄒安,《周金文存》,卷3,1915年,頁90.1(器銘)
  • 胡小石,《金石蕃錦集第二》,1918年,頁6(器銘)
  • 羅振玉,《貞松堂集古遺文》,卷5,1930年,頁16.3(器銘)
  • 劉承幹,《希古樓金石萃編》,卷3,1933年,頁16.1(器銘)
  • 羅振玉,《貞松堂集古遺文續編》,卷1,1934年,頁38(蓋銘)
  • 劉體智,《小校經閣金文拓本》,卷7,1935年,頁80.8(蓋銘),頁81.1(器銘)
  • 羅振玉,《三代吉金文存》,卷7,北京,1937年,頁25左下(蓋銘)
  • 于省吾,《雙劍誃古器物圖錄》,卷上,1940年,頁24
  • 孫稚雛,《金文著錄簡目》,北京,1981年, 頁128(器及蓋記錄)
  • 盧連成及尹盛平,〈古夨國遺址、墓地調查記〉,《文物》,期2,北京,1982年,頁55(器論及)
  • 嚴一萍,《金文總集》,台北,1983年,編號2368上(蓋銘),編號2369下(器銘)
  • 吳鎮烽,《陝西金文彙編》,卷下,西安,1989年,編號149
  •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 編,《殷周金文集成釋文》,卷3,香港,2001年,編號3778
  • 吳鎮烽,《金文人名彙編》,北京,2006年,頁310(器論及)
  •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 編,《殷周金文集成》,北京,2007年,編號03778
  • 汪濤及劉雨,《流散歐美殷周有銘青銅器集錄》,上海,2007年,圖版104
  • 楊亞長,〈夭國與散國族姓問題之辯說〉,《中原文物》,期5,鄭州,2007年,頁38(器論及)
  • 劉雨 等,《商周金文總著錄表》,北京,2008年,編號4142(器及蓋記錄)
  • 霍彥儒及辛怡華,《商周金文編:寶雞出土青銅器銘文集成》,西安,2009年,編號663
  • 于省吾,《于省吾著作集:雙劍誃古器物圖錄》,北京,2009年,頁53及54
  • 吳鎮烽,《商周青銅器銘文暨圖像集成》,卷9,上海,2012年,編號04653,編號04652右(器銘)
  • 陳穎飛,〈清華簡《良臣》散宜生與西周金文中的散氏〉,《出土文獻》,上海,2016年,頁81(器論及)
  • 張天恩,《陝西金文集成》,卷7,西安,2016年,編號0723
  • 田率,〈宜侯夨簋銘文相關史地國族問題補論〉,《古代文明》,卷13,期1,長春,2019年1月,頁42(器論及)

估價:US$400,000 - 600,000


周朝封建制度下,諸侯間聯婚是維繫國與國關係重要一環。此器即見證西周初年,與周室同宗的姬姓散國,和異姓夨國聯婚的歷史。

周人王畿在現今陝西關中一帶,此處本屬異姓國勢力範圍,周天子因而大封姬姓宗室以屏藩王室。散國為西周著名宗室封國,位於現今陝西寶雞鳳翔一帶,其族先祖散宜生為周文王「四友」之一。相傳周文王被商紂囚於羑里,即為散宜生等重臣所救。

散國製此青銅簋,是為嫁入鄰國夨國的公主作嫁妝,以誌兩國姻親之好。然而據台北故宮的「散氏盤」所載,夨國曾於西周末期攻打散國,終因戰敗而割地賠償議和,可見兩國關係後來已大不如前。

簋為盛食禮器,貴族在祭祀和宴饗時會與列鼎配合使用,數量因身份而異,例如周天子用九鼎八簋、諸侯七鼎六簋、大夫五鼎四簋。

此器隆蓋,上置圈形把手。斂口,鼓腹,圈足下承三獸首。頸部有一對獸首銜環耳,自蓋至圈足均飾橫條溝脊紋。據清末金石藏家鄒安所載,散伯簋於陝西鳳翔出土,原共五器,惟其中一器不知所終。另外三器,如今為上海博物館等中外收藏機構保存。

至於本簋,則是唯一在市場流通的寶器,他曾為鳳翔府某太守收藏,再歸金石學家于省吾和英國藝術史家Antoine Seilern所藏,40年前曾在倫敦拍場易手後,至今才再在市場出現。



Lot 9︱西周 昭王時期 或約公元前980年 杢犬馭簋

銘文:杢犬馭從王南征 伐楚荊 有得 用作父戊寶尊彝 吳
闊度:30.6 cm
來源:

  • Edmund Toeg伉儷收藏
  • 倫敦蘇富比1963年12月3日,編號184 
  • Bluett & Son Ltd.,倫敦,1964年1月6日
  • Peter Plesch教授(1918-2013)收藏
  • 倫敦蘇富比1968年2月20日,編號53
  • Spink & Son Ltd.,倫敦
  • 歐洲貴族收藏
  • 倫敦佳士得1994年6月6日,編號68

出版:

  • 胡小石,《金石蕃錦集第二》,1918年,頁14
  • 鮑鼎,《國朝金文著錄表補遺》,卷上,1931年,頁38(器記錄)
  • 陳承修,《猗文閣金文》(未印稿本),至1931年已集成
  • 劉節,〈兩周金文辭大系商兌〉,《國立北平圖書館館刊》,卷6,號3,北平,1932年,頁385 (器記錄)
  • 吳其昌,〈金文疑年表〉,《國立北平圖書館館刊》,卷6,號5,北平,1932年,頁528 (器記錄)
  • 吳闓生,《吉金文錄》,卷3,1933年,頁23(器論及)
  • 吳其昌,《金文曆朔疏證》,卷2,上海,1934年,頁18
  • 高本漢,〈 Yin and Zhou in Chinese Bronzes〉,《遠東古物博物館館刊》,期8,斯德哥爾摩,1935年,頁55(器記錄)
  • 郭沫若,《兩周金文辭大系圖錄考釋》,東京,1935年,錄編,頁26
  • 柯昌濟,《韡華閣集古錄跋尾》,己篇,1935年,頁18(器論及)
  • 劉體智,《小校經閣金文拓本》,卷7,1935年,頁43
  • 容庚,《殷周青銅器通論》,北京,1958年,頁89,圖9
  • 白川靜,《金文通釋》,卷1,下,神戶,1962年,頁777-780
  • 白川靜,《金文集》,卷2,東京,1980年,頁11,編號200
  • 孫稚雛,《金文著錄簡目》,北京,1981年, 頁138,編號2335(器記錄)
  • 唐蘭,〈論周昭王時代的青銅器刻銘〉,《古文字研究》,輯2,北京,1981年,頁72
  • 嚴一萍,《金文總集》,台北,1983年,編號2543
  • 馬承源,《商周青銅器銘文選》,卷1,北京,1988年,編號106
  • 吳鎮烽,《陝西金文彙編》,卷3,西安,1989年,編號15
  • 李爾白,《李蔭軒所藏中國青銅器》,卷2,上海,1996年,圖版41
  • 劉禮堂,〈關於周昭王南征江漢地區有關問題的探討〉,《江漢考古》,期3,武漢,2000年,頁69(器記錄)
  •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 編,《殷周金文集成釋文》,卷3,香港,2001年,編號3976
  • 《郭沫若全集》,卷7,北京,2002年,頁234
  • 彭裕商,《西周青銅器年代綜合研究》,成都,2003年,頁267(器記錄)
  • 楊寬,《西周史》,上海,2003年,頁557(器記錄)
  • 王獻唐,《國史金石志稿》,卷3,青島,2004年,頁1672,編號367
  • 吳鎮烽,《金文人名彙編》,北京,2006年,頁282(器論及)
  •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 編,《殷周金文集成》,北京,2007年,編號03976
  • 王心怡 編,《商周圖形文字編》,北京,2007年,編號171
  • 劉雨 等,《商周金文總著錄表》,北京,2008年,編號4355(器記錄)
  • 何景成,《商周青銅器族氏銘文研究》,濟南,2009,頁305(器記錄)
  • 《容庚學術著作全集》,卷9,北京,2011年,頁89,圖9
  • 吳鎮烽,《商周青銅器銘文暨圖像集成》,卷10,上海,2012年,編號04895
  • 趙慶淼,〈“昭王南征而不复”之蠡測〉,《學術月刊》,期5,上海,2015年,頁152(器記錄)
  • 王祁,〈西周早期南征青銅器群及相關史實考察〉,《出土文獻》,期2,上海,2016年,頁43(器記錄) 

估價:US$600,000 - 800,000 


來到這件青銅簋,則見證了周朝第四位天子 - 昭王的最後光輝。

周朝建立以後,武王、成王、康王數度出兵,非但平定東夷,同時確保西、北二境得保安穩。是故,昭王繼位之時,便把戰略目光投放在南方世界。文獻記載,周昭王兩次南征,目的之一是奪取南方稀貴金屬,以保證銅錫資源供給。南征第一次伐楚荊,根據考古學家李學勤考究,推算始於昭王十五年九月,終於十六年八月。

翻查史料,一眾伐楚將帥統統鮮有記載,鑄此簋的「杢犬」*馭即為其一。綜觀全球公私收藏,相關銅器包括此簋在內,也只有數件而已。

杢犬馭雖生平不詳,然肯定為西周重要將領。他跟隨昭王南征伐楚荊,因戰功卓絕受賞,於是鑄造此簋以敬先父。簋上銘文「杢犬馭從王南征 伐楚荊 有得 用作父戊寶尊彝」,就佐證了是次南征的輝煌戰果,同時也可謂是西周興盛的最後一絲光芒。

昭王不久後再度劍指南方,揮軍伐虎方並南巡,卻落得大軍死傷枕藉的下場,他本人更溺水而亡,史稱「昭王南征而不復」。周朝元氣大傷,自此由盛轉衰。昭王殞命以後,亦再無出土西周青銅器銘記周楚交戰。

本簋先後由著名收藏家、古董商和學者收藏,當中包括Edmund Toeg伉儷、Bluett & Son Ltd.和Peter Plesch教授。它對上一次亮相市場,已是1994年倫敦拍賣場。

*編按:「杢犬」本為一字,左杢右犬。由於此字在電腦或手機難以顯示,故本文以「杢犬」代之



Lot 18︱商末 / 西周初 青銅獸面紋鐃

高度:47.3 cm
來源:

  • 吉賽爾(Gisele Croes),紐約,2000年10月18日

展覽及出版: 

  • 《From Ancient Kingdoms to Imperial China》,吉賽爾(Gisele Croes),紐約,1998年,圖版26及封面

估價: US$500,000 - 700,000 


相傳周公制禮作樂,樂器在禮制上是重要一環,銅鐃即為古代祭祖禮制中重要組成部份,亦是身分尊貴之人的地位象徵。

《說文解字》描述鐃是較小的鐘,商朝以前已用來作打擊樂器,它在軍旅上有「鳴金收兵」之用,亦用於祭祀和宴樂。

鐃的形制為開口朝天凹孤形狀,體部作兩瓦相覆的扁圓體,兩側角尖銳;舞部正中接中空柱狀甬,這突出手柄實際是鐃的基底,用來座在地上之用。樂手以槌棍敲擊鐃身不同位置以發出不同音調,鐃的尺寸越大,聲越渾厚響亮。由於鐃所發出的音頻無法演奏完整樂曲,需與其他樂器相配合。

大型青銅鐃多出土於長江中下游一帶,與中原安陽青銅器傳統截然不同,具有濃烈地域色彩及文化特徵。即如本鐃雄渾莊重,尺寸卓巨,鐃面飾有高浮雕獸面紋飾,甬上置旋,呈商周典型的長江流域風格。從這些差異,可見西周初年在北方青銅文化中心以外,南方獨立發展出一套截然不同的青銅體系。

此器同為「古青銅女王」Gisele Croes經手,相關介紹收錄於她的著作《From Ancient Kingdoms to Imperial China》,圖版亦成為這書封面。


Gisele Croes《From Ancient Kingdoms to Imperial China》



Lot 14︱商末 天黽父乙方鼎

銘文:天黽父乙
高度:22.8 cm
來源:

  • Étude Boisgirard & A. de Heeckeren,德魯奧拍賣行,巴黎,1980年
  • 上拍於倫敦蘇富比1985年6月18日,編號222 

出版:

  • 吳大瀓,《愙齋集古錄》,卷3,1896年,頁9
  • 羅振玉,《殷文存》,卷1,1917年,頁5
  • 劉體智,《小校經閣金文拓本》,卷2,1935年,頁14
  • 羅振玉,《三代吉金文存》,卷2,1937年,頁37
  • 巴納及張光裕,《中日歐美澳紐所見所拓所摹金文彙編》,台北,1978年,編號1170
  • 戴克成,《Les Bronzes Chinois》,弗里堡,1980年,圖版2
  • 嚴一萍,《金文總集》,台北,1983年,編號0557
  •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 編,《殷周金文集成釋文》,卷2,香港,2001年,編號1555
  • 汪濤及劉雨,《流散歐美殷周有銘青銅器集錄》,上海,2007年,編號42
  •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 編,《殷周金文集成》,北京,2007年,編號01555
  • 何景成,《商周青銅器族氏銘文研究》,濟南,2009年,頁646(器記錄)
  • 吳鎮烽,《商周青銅器銘文暨圖像集成》,卷2,上海,2012年,編號01116

估價:US$300,000 - 500,000 


鼎乃青銅器中最貴重寶器,方鼎更是權力顛峰之象徵。

本方鼎口部近正方形,方唇,兩環U型耳裝於沿面上,雙耳外壁做兩條凹槽狀,鼎腹呈方鬥形,下腹部略向內收,腹底近平,四角有圓柱形足。上腹飾細緻饕餮紋飾,橢圓形雙目微突,造型風格抽象,延貫四周;下腹四邊飾帶狀乳釘紋,鼎身四邊有扉棱將圖案分割,造型風格突出。

本鼎鑄一復合族徽「天黽」,由人形及蛙形圖形文字組成,為「天黽」族祭祖之器。

自上世紀初,郭沫若、唐蘭、于省吾等名家考訂此族源流,各家說法不一。近人卡爾‧亨茨(Von Carl Hentze)則認爲,此類復合族徽或為刻畫祖先英靈自獸首升起。由於刻有「天黽」族徽之銅器最早見於商代二里岡期,亦頻繁出現於同期青銅器上,主流觀點認為「天黽」是商的一個與國。

此鼎曾於80年代兩度上拍,分別在巴黎和倫敦登場。



Lot 1︱西周初 丁母觶

銘文:丁母
高度:17 cm

來源:

  • 清高宗愛新覺羅弘曆收藏
  • 清宮舊藏
  • 方濬益(1836-1899)收藏
  • 李鴻裔(1831-1885)收藏
  • 張珩(1915-1963)收藏
  • 紐約私人收藏

估價:US$60,000 - 80,000 


此器舊稱「周女觶」,曾為乾隆帝所藏,首載於《西清古鑑》,自宮廷流出後,傳承一直可考,先由金石學家方濬益、江蘇按察使李鴻裔所藏,再傳近代著名鑑藏家張珩,後歸入紐約私人收藏。

觶是飲酒器,容量小於盛酒器尊,形制雖似尊,但口部略低,腹部較闊,體多作橢圓形,也有圓形,流行於商晚期和西周早期。此器橢圓形口外撇,上置鈕蓋,頸部内束,垂腹外鼓,高圈足,整器古樸典雅,造型曲線流暢。

《西清古鑑》圖錄載有壺蓋和壺身象形文字拓片,並詳細說明其整體尺寸,兩字銘文隸定「丁女」,女從丁,丁推斷為當時的氏族名或地名。現今隸定為「丁母」,在商周時代「母」、「女」二字大多數情況下通用無別,可指先王之配偶、女性祭祀對象。


蘇富比︱2022秋季 紐約亞洲藝術週

地點:紐約蘇富比總部,1334 York Avenue,New York,New York 10021,U.S.A.
專場:

  • 權命/征榮:吉金鑄國︱紐約時間 9月20日早上9時舉槌
  • 密法禪心|紐約時間 9月20日早上10時舉槌
  • 中國藝術珍品|紐約時間 9月21日早上9時舉槌
  • 雅謐芳姿 私人珍藏朝鮮陶瓷器(網上專場)|紐約時間 9月15日至22日
  • 博古五千(網上專場)|紐約時間 9月16日至2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