僅12.8cm高 15世紀傳奇瑜伽士銀像HK$1,650萬紐約易主

今季紐約亞洲藝術週,蘇富比帶來一尊15世紀的西藏佛教造像,以慈善拍賣方式舉槌,US$211萬(HK$1,650萬;NT$6,460萬)易手,相關收益將用作支援亞洲地區的醫療與教育服務。

造像本身銀製局部鎏金,雕塑傳奇瑜伽士密勒日巴;底座蓮花座則為銅製鎏金,上有銘文。

若只看成交價,距離佛像頂尖成交行列還有一段距離。然而,此尊雕像與底座加起來,只有12.8cm高,以如此小巧尺寸售出這般金額,無疑已是相當驚人。


Lot 108|西藏 十五世紀 銀局部鎏金密勒日巴像 連銅鎏金蓮花座

高度:12.8 cm
來源:「菩薩道」收藏
估價:US$1,200,000 - 1,800,000
落槌價:US$1,700,000
成交價:US$2,117,000

拍賣行:紐約蘇富比
專場:印度及喜馬拉雅藝術 與「菩薩道」收藏珍器
拍賣日期:2023/3/21


密勒日巴像以US$100萬起拍,獲7口叫價,US$170萬落槌,連佣US$211.7萬成交,由司徒河偉電話上的「L0027」號牌客戶投得。

司徒河偉(Henry Howard-Sneyd)為蘇富比歐洲暨美洲區的亞洲藝術主席,亦是蘇富比全球亞洲藝術的首席拍賣官,不過這場拍賣他交由其他同事舉槌。

密勒日巴是藏傳佛教的傳奇人物,既是瑜伽修行者,亦是詩人及哲人,至今仍有專門介紹他的書籍和電影,博物館亦收藏著他的肖像與造像。不過這位大師的人生,並非都是行善積德傳佛法,相反,其實是始於殺戮惡業。

編按:密勒日巴1038年出生,1122年離世,當時中原為北宋晚期,希望能給各位一個時間概念。


專門介紹密勒日巴的書籍和電影


十八世紀的西藏藝術,繪畫密勒日巴人生重要片段|紐約魯賓藝術博物館

密勒日巴在後藏的貢塘出生,父母以外還有一位妹妹,一家四口靠著祖父留下的田產,過著相當富裕的生活。

可惜好景不常,他年幼時,父親便撒手人寰,祖父的田產亦因而被其他親戚侵吞。據記載,密勒日巴長大後修練法術,先咒殺了親戚一家三十多人。由於此舉觸犯眾怒,他又在母親命令下落咒降雹,毀壞村中大小耕種,以恐嚇村人。

密勒日巴本性善良,對自己的惡行深感內疚,決心奉獻生命修習正法,跟隨藏佛噶舉派上師瑪爾巴修行,幾經艱苦磨練後終於成就聖果,將佛法寫成詩歌,傳頌後世。

筆者雖無宗教信仰,但覺得這些經歷故事,很能突顯出密勒日巴有血有肉的人性一面,而且頗有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的意味。

這尊密勒日巴矜貴之處,首在材質。

一般金屬佛像,多是銅製鎏金,而此尊密勒日巴則是銀製加局部鎏金。在古代,銀是非常珍貴的金屬,價值遠高於銅。

其次是底座,不但底板完好如初,繞座一周與封底更罕見地刻上詳細銘文,內容大意如下:

  • 繞座一周銘文|此銀身密勒日巴法王像乃瑜山比丘阿格旺布修鑄。願所得功德迴向三世吾母,皆得成正覺,獲金剛持果位,受持四身!圓滿吉祥
  • 封底銘文|稽首密勒日巴尊者,唯願吾母索南桑姆證得佛果

上述兩點俱是「加分」之處,然最重要的,當然還是造像本身工藝確是精彩。

此像所塑為密勒日巴經典形象,棉服斜披左肩,局部鎏金冥想帶懸於身前,與銀身交相輝映。密勒日巴面部漆金,眼、口以彩色突顯,遵循西藏修行儀軌;嘴唇微張,如吟如唱。左耳內藏有發願章句一函,封捲密實,蓮花座則敷象徵身份高貴的羚羊皮,

密勒日巴的坐姿,與常見佛像相比,要較隨意得多。匠人拿捏則可謂發而中節,臉面和身軀刻劃自然,栩栩如生,既成功捕捉密勒日巴歡喜而率性的一刻,同時又不會因為太過隨性而令上師變成地痞流氓,盡顯功架。

細觀密勒日巴頂上頭髮,更可說是絲絲入扣。

至於密勒日巴右手放在耳朵旁邊的姿勢,在佛教造像中即是並非獨一無二,也是極為鮮見。關於此中意義,並無標準答案。有學者認為,這是象徵要傾聽自己內裡的聲音;亦有人聲稱,是古時西藏民眾騎馬歌唱時的手勢。


藏東 十八世紀 密勒日巴唐卡|同場拍賣的另一件「菩薩道」藏品,US$25.4萬成交

是次蘇富比的喜馬拉雅藝術專場拍賣,其中有8件拍品皆出自「菩薩道」收藏,包括上述密勒日巴造像,與上圖的密勒日巴唐卡。

菩薩道為佛教藝術界的著名私人收藏,主人為美籍愛爾蘭人,大半生活躍於華人圈,熱衷慈善。有趣的是,他竟然是一位天主教徒。

對於為何收藏佛教藝術,筆者引用他本人所言為諸君解答:

「本收藏始於四十多年前,現回首過往,明瞭當初對藏傳佛教及相關藝術品產生興趣,背後原因共有數項,其中最重要者,乃諸佛造像面容所展微笑,深蘊慈悲。與我而 言,此非空泛愚昧之笑,乃能反映內心自由、平安與 喜樂,持造像於手中,亦感祥悅。

如此喜極微笑,吾自幼見於耶穌、聖母、天使、聖者造像及畫作,並明瞭基督教中心思想,乃無私、包容之愛、無條件奉獻予上主及世人。旁人看來,此愛或似愚昧,其實卻能致精神之自由、喜悅與富足,絕非物質可比。

吾受諸佛、菩薩、聖者與喇嘛造像笑容所感,竭力廣覽佛學書籍,尤以藏傳佛教為主,隨即發現,一如基督教義,佛教亦以愛為達致真正自由 喜樂之起點,佛教稱此愛曰慈悲,時刻修行,以拔眾生與自身之苦。循慈悲道,可達真正安樂、覺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