估價HK$3萬的西周青銅蓋子 疑為宋徽宗御府珍藏?

蘇富比紐約亞洲藝術週將於3月底舉槌,今季焦點當屬數件高古青銅器。行方指出,一件估價僅US$4,000 - 6,000(HK$3.1萬 - 4.6萬;NT$11萬 - 17萬)的西周青銅蓋子,有可能為北宋宮廷舊藏、宋徽宗遺珍。

之所以有此推測,皆因行方在金石收藏聖經 - 北宋《宣和博古圖》中,發現了相似的記載。

Lot 1|西周末 史□父簋蓋

銘文:史□父作尊簋 其萬年永寶用
直徑:22.6 cm
來源:

  • Hugues Le Gallais 閣下(1896-1964)收藏
  • 倫敦蘇富比1958年11月11日,編號80
  • 吳權博士(1910-1997)收藏
  • 吳蓮伯博物院,1968年至今,編號E.6.4

估價:US$4,000 - 6,000
專場:藝萃流芳:吳權博士藏珍
拍賣日期:2022/3/22

簋(音軌),古代禮器,主要用以盛載穀物飯食,器腹較深,時有附蓋。然而在流傳的歷程中,蓋身極易「分家」,要成套保存,實為難事。上述疑為宋徽宗遺珍的青銅器,便是失去了器身的蓋子。

據蘇富比所撰專文,這件簋蓋與《宣和博古圖》中所錄的一件器蓋非常相似。

《宣和博古圖》(下簡稱《博古圖》)由宋徽宗親自下令組織編撰,收錄了當時北宋皇室在宣和殿等御府所藏,自商代至唐代的青銅器共839件,可謂中國歷史上皇家金石收藏圖錄的鼻祖。


宋徽宗肖像|台北故宮藏


《泊如齋重修宣和博古圖錄》記有「史張父敦蓋」|原書藏於哈佛大學哈佛燕京圖書館


《泊如齋重修宣和博古圖錄》銘文刻版(左);蘇富比器銘文(中);蘇富比器銘文拓片(右)

後世評價徽宗趙佶為一位失敗的皇帝、出色的藝術家。在位26年,北宋政治腐敗,然而由於皇帝本人興趣所致,當朝文化事業卻得到可觀發展。《博古圖》正是這一文化繁榮期的產物。

此書的宋代原版刻本今已不可見,目前所見者均為後世刻版。在明代「泊如齋版」中,著錄了一件周代青銅器「史張父敦蓋」,其線描圖、銘文拓本,都與蘇富比這件拍品相近。

*編按:敦,由鼎和簋結合演變而成,呈球狀或橢圓狀。早期的金石學圖錄中,各種銅器的定名頗為混亂,「簋」字金文被誤釋為「敦」,因而一批簋類器物被歸為敦。及至清代,學者考據日深,才把簋與敦區分開來。

然而,存世青銅器若想確定為《博古圖》中所載之物,絕非易事。由於《博古圖》原版不存,後世刻版對器物、銘文的記載及圖示,與實物常有些許誤差,甚至同一器物在各版本中也有不小差異。

以下為不同版本《博古圖》中「史張父敦蓋」之銘文對比。由於這些均為刻版印刷,而非實物拓片,所以銘文的細節有所不同。

左一:泊如齋版,明萬曆十六年(1588年)
左二:於道南版,明崇禎丙子年(1636年)
右二:亦政堂版,清乾隆十八年(1753年)
右一:四庫全書版,清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

再以台北故宮藏「成父癸鼎」為例,此為目前學界普遍承認的北宋宮廷舊藏。實物與《博古圖》(亦政堂版)所錄的紋飾有細小差別,所記口徑亦有誤差。


台北故宮藏「成父癸鼎」及《宣和博古圖錄》亦政堂版的線描圖

故此,要確定蘇富比這件簋蓋是否出自北宋御府,尚有漫長的考證之路。若真為《博古圖》所錄之物,則此乃目前市場上唯一一件北宋宮廷舊藏青銅器,價值不可估量。如今此器估價僅US$4,000 - 6,000,到底是否徽宗遺珍,就交由藏家們判斷了。

此器是否徽宗舊藏雖未可考,但亦非「憑空出世」:來源最早可追溯至美國外交官Hugues Le Gallais(1896 - 1964),1958年曾於倫敦蘇富比拍賣,後來由民國時期政治家吳蓮伯之子吳權收入囊中。

吳權起初以收藏郵票和書籍為主,後來轉而收藏中國藝術品。他退休後醉心中國考古學與藝術研究,有能力辨認青銅器、玉器及造像的銘文或款識,與劍橋大學中國藝術及考古學教授鄭德坤相交甚篤。在他收藏生涯初期,後者曾提供了不少指導。

1950年代中到60年代末,吳權購入逾千件藏品,幾乎涵蓋中國藝術每一個門類。他從拍賣會上投得不少名家舊藏,如大名鼎鼎的大維德爵士、「放山居主人」莫里森(Alfred Morrison)等等。1968年,吳權更以父親吳蓮伯之名,在英國南部設立私人博物館,並不時將藏品借展。


紐約蘇富比今季特設吳權藏品專場,除了上述的簋蓋,還有一商代方彝值得留意。

Lot 38|商末 安陽 公元前十二世紀 得方彝

銘文:得
高度:20 cm
來源:

  • Armand Trampitsch(1890-1975)收藏(傳)
  • Maître Maurice Rheims 拍賣行,德魯奧拍賣中心,巴黎,1956年6月6/7日,編號105
  • 吳權博士(1910-1997)收藏
  • 吳蓮伯博物院,1968年至今,編號E.4.12

估價:US$400,000 - 600,000
專場:藝萃流芳:吳權博士藏珍
拍賣日期:2022/3/22

此方彝估價US$40萬 - 60萬(HK$312萬 - 468萬;NT$1,130萬 - 1,700萬),為專場估價最高的領銜拍品。

方彝,多出現在商代晚期,意為方形之彝器,呈方形或長方形,看上去像間小屋,作為酒器之用。

此器尺寸小巧,高20cm,以獸面為主要紋飾,獸角、尖耳、捲曲獠牙造型鮮明,器蓋之內有「得」字銘文,故稱「得方彝」。

「得」或為族名,或為人名,亦見於數件晚商青銅器上,例如北京故宮藏青銅觚、上海博物館藏青銅鼎及青銅卣等等。


此方彝上的「得」字銘文


婦好墓出土的方彝近例

此方彝的器形及紋飾屬商代安陽時期風格,殷墟婦好墓中曾出土一近例,器形、紋飾都與此「得方彝」非常相似,尤其是器蓋之獸面紋。婦好,商帝武丁之妻,身分顯赫,更曾親自領兵馳騁沙場。在她身後,墓中有多達兩千多件奢華的陪葬品,器物斷代公元前1,200 年左右。

吳權於1956年在巴黎Maître Maurice Rheims 拍賣行投得此器。他在當年的拍賣圖錄中標註,此方彝曾屬Trampitsch舊藏。這位Trampitsch,相信是指法國大藏家Armand Trampitsch(1890-1975)。他博學多聞,家族以釀酒聞名,收藏品幾乎涵蓋所有主要古代文明,藏有不少中國高古青銅器、玉器、佛教造像等。


無獨有偶,另一專場「中國藝術珍品」,同樣以高古青銅器領銜 -「西周末 虢季氏子組壺」,估價US$80萬 - 120萬(HK$624萬 - 936萬;NT$2,270萬 - 3,410萬),乃今季蘇富比紐約亞洲藝術週中估價最高者。

Lot 233|西周末 公元前九世紀末或八世紀 虢季氏子組壺

銘文:虢季氏子組作寶壺 子子孫孫永寶其用享
高度:42.5 cm
來源:

  • 清代陝西鳳翔縣出土,或於乾隆末年(傳)
  • 吳雲(1811-1883)收藏,1872年之前
  • 李鴻裔(1831-1885)收藏
  • 鄒安(1864-1940)收藏
  • 美國私人收藏

估價:US$800,000 - 1,200,000
專場:中國藝術珍品
拍賣日期:2022/3/23

虢季氏子組壺,西周晚期青銅器,42.5cm高。橢方形體,口微侈,鼓腹,圈足外撇,近底處起淺臺。頸部兩側置獸首銜環耳。頸與腹皆飾竊曲紋,圈足飾垂鱗紋,此類紋飾常見於西周晚期青銅器。

「壺」為酒器,首現於西周中期,流行於西周晚期及東周早期,見於高等級的禮器組合,為權貴階級所青睞。

周朝王室貴族繼承了商代鑄造青銅器的技術,並且發揚光大。與商代相比,周代青銅器的銘文內容更多、篇幅更長,內容與王公貴族的活動息息相關,多為祀典、賜命、征伐、圍獵、契約之事。有些意思則較為簡單,就是記載主人身分或祝福語。

此青銅壺內頸銘17字:「虢季氏子組作寶壺子子孫孫永寶其用享」。「虢」即虢國,「季」為族氏,「子組」為作器者之名,此篇銘文記載虢國之季氏子組製此珍貴壺器,期盼子孫後代永遠珍享。

17字銘文,帶我們回到周代一個重要諸侯國。

周武王建國之初,分封兩位叔叔 - 虢仲、虢叔為諸侯,封地於周室王畿東西兩側,是為「東虢」及「西虢」。以地理位置而言,兩國乃拱衛周天子的保護屏障,重要性不言而喻。

至春秋時期,群雄紛爭,諸侯兼併,這個延續數百年的強大封國終退出了歷史舞台。

季氏乃西虢開國國君虢叔氏之分支,此一重要家族於西周中至晚期尤其活躍,獲周天子任命軍中要職,保衛王朝,在西周政治局勢中佔據重要地位。此壺銘文記載之虢季氏子組雖缺乏相關歷史記載,但其身分亦必然顯貴。從他留下的青銅器推斷,子組應活躍於西周晚期至春秋初期,可能爲周夷王時人。

青銅禮器很少單獨製作,多是成組有序的擺放。目前已知與本壺同組器至少八件,包括三鬲、三簋、一卣及一盤,器主均為季氏子組,銘文近同。北京故宮存一鬲、一卣;倫敦維多利亞與阿爾伯特博物館(V&A Museum)存一簋連蓋;上海博物館存一簋蓋。


吳雲《兩罍軒彝器圖釋》


鄒安《雙王鉨齋金石圖錄》

此壺最早著錄見於清代吳雲《兩壘軒彝器圖釋》。吳雲(1811 - 1883),號平齋,安徽人,曾任蘇州知府,退任後居蘇州,寄情園藝,鑒藏書畫,納藏逾百件高古青銅器。

吳雲與同代眾多重要金石鑒藏家相交甚好,經常見面或通信,討論及交換藏品,如潘祖蔭、吳大澂、陳介祺、李鴻裔等。據《兩壘軒彝器圖釋》記,吳雲曾將此壺贈予李鴻裔。

此壺的第三任藏家可追溯至鄒安(1864 - 1940)。鄒氏博學,鑑賞青銅器學養深厚,於民國時期出版多部重要金石書籍。著有《雙王鉨齋金石圖錄》,乃中國第一部收錄照片的青銅器集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