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隨佛骨舍利2,000多年的寶石聖物 香港蘇富比5月舉槌HK$1,000萬起拍

拍賣世界所見的佛教文物,一般不外乎四類:造像、法器、唐卡、經書。然而,來到2025年,蘇富比帶來了超越想像的拍品。

這組拍品為300多顆佛寶聖物,當中包括寶石、半寶石、珍珠、珊瑚、金葉銀葉等等,在超過二千年歲月中與佛骨舍利一同埋葬,至1898年在印度發掘出土,近年先後於紐約、新加坡、首爾的重要博物館亮相。

如今,這批聖物首次來到香港,在蘇富比旗艦藝廊公開展出至2月23日,並將於5月以單一拍品專場待遇舉槌。仇國仕(Nicolas Chow,蘇富比亞洲區主席)向The Value透露,起拍價暫時定於HK$1,000萬(約NT$4,200萬)水平。

是誰在100多年前找到這批聖物?各種顏色形狀有何意義?既與佛陀遺骨一起出土,又為何會在私人市場釋出?


300多顆佛寶聖物分別由三個透明架展示


其中兩個透明架寫有「來自比普羅瓦的佩沛佛塔」字眼,乃是倫敦名古董商Spink & Son昔日所度身訂造


其中兩個透明架寫有「來自比普羅瓦的佩沛佛塔」字眼,乃是倫敦名古董商Spink & Son昔日所度身訂造

這個佛寶聖物的故事,我們先從近代說起。

現代考古學於19世紀起步,全球各地掀起遺跡和文物發掘浪潮。在印度,人們最想找到的,自然是釋迦牟尼留下的種種痕跡。

1896年,尼泊爾南部藍毗尼(Lumbini,靠近印度邊境)有重大發現 - 銘刻古印度名君阿育王(公元前268年至前232年在位)詔書的石柱出土,佐證了此地乃佛陀出生之處。

其時,佩沛(William Claxton Peppé)正在印度北部(靠近尼泊爾邊境)管理莊園。這位英國人收到石柱出土的消息後,也興起了考古的念頭,於是帶人開始發掘位於比普羅瓦(Piprahwa)村落的一座土丘。

這座土丘之所以引起佩沛關注,一來因為體積巨大,二來是距離藍毗尼相當近,只有約19公里遠。他們花了數周時間清理積土和植物後,發現土丘裡頭隱藏著大型磚塊建築,其圓頂直徑達到130呎(約39.5米)。


銘刻阿育王詔書的石柱於1896年出土,佐證尼泊爾南部藍毗尼為佛陀出生地


比普羅瓦佛塔現貌


當地僧人於比普羅瓦佛塔頌禱

佩沛隱約覺得自己或許發現了不得了的東西,於是向著名史學家Vincent Smith求教。對方抵達現場後興奮不已,認為此磚塊建築乃古代佛塔,很可能建於阿育王時代。

1898年1月,團隊掘開了18呎深(約5.5米)的磚塊後,發現一個石函,內裡有五個壇罐,盛有遺骨舍利以及寶石、半寶石、珍珠、珊瑚、金葉銀葉等寶物共約1,800顆。

最重要的是,其中一個壇罐外面刻有古印度文字,後經專家翻譯得悉意思為「這些聖物屬於釋迦族的佛陀世尊」。換言之,這些遺骨舍利正是屬於佛陀的。

佛骨舍利固然是無價之寶,惟同時也是燙手山芋。

當時,印度是大英帝國殖民地,舍利又是新發現,政府會如何處理很難說。如果撇除當地政府對出土文物的擁有權,也必定有無數寺廟想要供奉之,很容易引起連串爭議。


石函在比普羅瓦佛塔出土


壇罐內的部份佛寶聖物


其中一個壇罐刻有古印度文字,說明盛載的遺骨舍利屬於佛陀

佩沛思前想後,想到了暹羅(泰國)國王拉瑪五世。

拉瑪五世思想開明,屢興改革,受人民尊重,又與西方交好。最重要的是,他乃其時世上僅存的佛教徒君主。

在王族僧人金納瓦拉萬薩(拉瑪五世表親)斡旋下,佩沛成功說服政府把佛骨舍利贈予暹羅。拉瑪五世再把之分贈曼谷金山寺、仰光雪德宮大金塔,乃至斯里蘭卡等地,皆大歡喜。

舍利分配一事安然落幕,現在我們暫時回到兩千多年前,看看佛骨何以會葬於佛陀出生地。


左圖為拉瑪五世,右圖為佩沛


是次拍賣的佛寶聖物局部照片


是次拍賣的佛寶聖物局部照片

據佛經記載,佛陀遺體火化後,古印度有八國力圖爭奪遺骨舍利。八王率兵趕到佛陀涅槃之地,已準備好要是談不攏的話,大家就兵戎相見。

戰事一觸即發之際,香姓婆羅門出面調停,八王最後同意把世尊舍利平分八份,各自領回本國建塔供養。八國之中,其中一員是釋迦族的迦毗羅國、也就是佛陀故鄉。佩沛找到的佛骨,按理便是釋迦族當時迎回去的那一份。

八王分舍利後二百多年,鼎鼎大名的阿育王(公元前268年至前232年在位)統一印度,文治武功,帶領孔雀王朝進入輝煌盛世。這位佛教徒君王為了弘揚佛法,命人開鑿八王當初所建之塔,再分舍利。據記載,佛骨這次分成了數萬份之多,不但散佈於南亞各地,部份甚至傳到了中土。

阿育王取出部份舍利後,並非只是還原這些佛塔,而是在原本的建築基礎上加建和修復。考古界主流意見認為,佩沛發掘的釋迦族佛塔,乃阿育王擴建的部份*,而今次拍賣的寶石、珍珠、金葉等寶物,相信便是阿育王擴建時放進去的。

事實上,這些寶物的形制,和其他孔雀王朝重要佛教遺址所發現的一致。

*編按:1970年代,有考古隊延續佩沛的工作,在更下方地層發掘,找到更多磚塊建築和舍利佛寶,相信便是釋迦族佛塔的最底層部份。這次發現所得,大部份由新德里的國立博物館收藏


比普羅瓦佛塔的鳥瞰圖


是次拍賣的佛寶聖物局部照片

佩沛發掘到的佛骨舍利和寶石佛寶,前者如上述所言由拉瑪五世分發各地,後者則交由加爾各答的印度博物館典藏。這批大概1,800顆的寶石佛寶之中,當地政府同意把其中有所重複的、即300多顆歸予佩沛所有。

這批寶石佛寶一直在佩沛家族中傳承,直到如今委託蘇富比拍賣為止。期間,寶石佛寶曾經於各地展出,包括蘇黎世雷特伯格博物館、紐約魯賓博物館、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The Met)、新加坡亞洲文明博物館、以及首爾的國立中央博物館。

佛教信仰中,舍利不同於普通人的骨灰,並非只是灰白色的,而是有青黃赤白黑,甚至五彩斑斕等顏色。形態上也是千變萬化,除了幾何形狀以外,甚至可以有花卉和其他形狀。有研究認為,這些寶石佛寶,乃是模擬各式各樣舍利的象徵,不同顏色可能代表身體不同部位。

不過亦有學者相信,寶石佛寶本身並沒有太多含意,而單純是一種以茲識別的高貴陪葬品 - 有這些陪葬的,是聖人高僧;沒有的,便是一般黎民百姓。


佛寶聖物於魯賓博物館展出期間


佛寶聖物於大都會藝術博物館展出期間

對於佛寶聖物得以在香港展覽及拍賣,蘇富比亞洲區主席仇國仕感到非常榮幸:「物件可以帶來超越感知和知識界限的體驗,人類藉此將靈性引導至更高境界。個人收藏的物件憑藉與人親密接觸, 更喚醒『物』的存在,別具意義。古代物品珍傳至今,可以讓人穿越時間,思考往昔。

這批來自印度比普羅瓦的佛寶聖物,蘊含深厚的歷史意義和價值,更追溯了佛教的起源。是次在香港亮相,我們作出了特別安排:每日早上11時至12時為私人預覽時段,大家可以上網預約登記,屆時在沒有旁人的寧靜環境之下,專心致志地欣賞和供養這些珍寶*。」

拍賣估價方面,仇國仕向The Value表示:「過往,香港蘇富比有幸為藏家呈獻各式佛教珍寶,比如2013年的永樂宮廷釋迦牟尼佛像(HK$2.36億),2018年的宣德御製《大般若波羅蜜多經》(HK$2.38億)等等。今回舉槌的比普羅瓦佛寶聖物,雖然珍罕無比,在市場上又無他例可比,但起拍價暫時只定於HK$1,000萬水平 - 我們希望交由市場決定其真正價值。」

*編按:私人預覽時段十分受歡迎,本文截稿前已經約滿。不過大家仍可於即日至2月23日期間,每日正午12時起,到香港蘇富比旗艦藝廊參與其公開展覽


仇國仕 Nicolas Chow|蘇富比亞洲區主席



比普羅瓦釋迦牟尼佛寶聖物

拍賣行:香港蘇富比
地點:蘇富比旗艦藝廊
地址:中環干諾道中8號置地遮打
展覽:即日至2025/2/23(周一至六,12pm - 7pm|周日及公眾假期,12pm - 6pm)
拍賣:2025/5
起拍價:The Value得悉暫定於HK$1,000萬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