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地「過江龍」聖佳香港秋季拍賣 盡覽乾隆御窯領銜的精彩古玩

「不是猛龍不過江。」香港乃全球三大藝術市場之一,匯集頂尖藝術品與環球收藏家。雖然這代表著無限商機,但也意味異常激烈的競爭,要佔一席位絲毫不易。

去年,內地其中一間最早成立的拍賣行 - 中貿聖佳進軍香港,憑著經驗、誠信、以及「量少而精」的策略,迅速贏得海內外藏家與行家支持,成績叫好又叫座。

事隔一年,聖佳香港再度舉槌,今回帶來更多珍品。其中,中國藝術品專場以乾隆御窯經典作品 - 青花折枝花果巴洛克式六方大尊領銜,備受收藏圈關注。此外還有一系列出身顯赫的古玩,包括「攻玉山房」和「亞細亞佳古美術」的明式家具、古董商大腕藍理捷的宋代高古瓷、乃至歷來在各大拍場成交的佳器。

雖然正式預展到10月4至6日才舉行,但The Value現在就與大家一起先睹為快,一窺箇中精選拍品。


聖佳香港秋拍精選拍品


聖佳香港秋拍精選拍品


聖佳香港秋拍精選拍品


聖佳香港秋拍精選拍品

九十年代初,內地正值改革開放,中央政府希望推動文物市場,令古董能夠循規範渠道流動起來,於是首次特許六間拍賣行試營,中貿聖佳便是其中一員(當時稱為中商盛佳)。

中貿聖佳創立至今度過了三十個寒暑,歷經過市場多次高低起伏、收藏圈與業界的變遷更迭,仍然屹立不倒。逾千場大型藝術品拍賣會,涵蓋瓷玉雜項、中國書畫、古籍善本、金銅佛像、古董家具、國石篆刻、現當代藝術、珠寶等多個領域。

中貿聖佳不但成就過許多天價成交,部份呈獻的珍品最終更歸入頂尖博物館。例如宋代書法大家米芾的《研山銘》與唐朝名畫家閻立本的《孔子弟子像》,如今分別為北京故宮與北京首都博物館藏。

聖佳香港的創辦,意味中貿聖佳這個內地拍賣界的金漆招牌,已經正式踏上國際舞台。


清乾隆 貢御青花折枝花果巴洛克式六方大尊「大清乾隆年製」篆書款

高度:66.5 cm
來源:

  • 1930年女士於英國康瓦爾Cornwall入藏
  • 1980年傳承予家族後人
  • 英國Hansons Auctioneers and Valuers,2016年6月30日,Lot 80

估價:HK$6,500,000 - 9,000,000


中國瓷器自古天下聞名,發展至清三代更是攀上前所未見的高峰,景德鎮工藝水平令人驚嘆,製作不惜工本,極盡工巧之能事。本品不但摹古與創新兼備,更成功融合東西方美學,乃乾隆御窯經典之作。

先說主題圖案,是明清官窯流行的「三多紋」,即石榴、佛手、壽桃,分別寓意多子、多福、多壽。瑞果之間搭配菊花、牡丹、蓮花三組折枝花卉,祥花瑞果,窮秀極妍,吉祥之氣盡現。口沿、肩部、足脛分飾回紋、雲雷紋、如意雲頭,亦為中國藝術的常見邊飾。

有趣的是,雖然本品以三多和傳統花卉紋飾為主,但就隱現陣陣西洋美學氣息 - 這是因為六道棱線之上,都繪就了巴洛克式卷草紋。

巴洛克藝術盛行於十七至十八世紀的歐洲。對我們而言,巴洛克乃古典藝術;對清帝來說,巴洛克卻是當代藝術 - 能想到把之融入到中國傳統紋樣,足見對美術的洞見與巧思。

大清江山,是取明朝而代之。不過清帝大多飽讀詩書、品味儒雅,篤學好古,在藝術上就大方追效前朝的藝術餘暉。

明代永樂、宣德兩朝的青花器名滿天下,藍頭發色是一大主因。兩朝使用西亞入口顏料「蘇麻離青」,燒成的青花絢麗,常見暈散現象。由於顏料含鐵量高,自然形成不均勻的黑藍結晶斑點,深凹胎骨,與艷麗的藍色相互映襯。

基於「蘇麻離青」這個特點,永宣青花雖然鮮有描繪人物,但渲染花鳥、海水、園景卻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同在宣紙作畫留下的筆觸墨痕,另具藝術魅力。

本品正是追仿永宣青花效果,不但令中國與歐洲兩種風格截然不同的紋飾毫無違和地融為一體,整體上更添絲絲典雅韻味。

若然閣下曾經親身製作陶瓷,必定知道方器難度非琢器可比。

凡六方尊、八方尊等式,並非如琢器拉坯成形,而是預先做好相應片數,後粘合而成,全程沒有拉坯工具協助,僅靠雙手塑造,極其考究功夫。

與此同時,由於棱面器物窯燒時都面對折角易裂的難題,故陶工須確保所有棱面厚薄一致、嚴絲合縫,方能避免窯燒之際開裂變形。本器呈六方形,侈口長頸,折肩弧腹,圈足外撇作台階狀,器形端正大氣,可以想像當時成品不易,存世者彌足珍貴。

縱觀清宮檔記錄,乾隆早期御瓷中同類琢器製作數量罕少,最多僅十餘對。像本品這樣的大器,上貢數量自是有限,目前查閱公私收藏,僅見中國國家博物館、南京博物院、台北故宮有例可尋,市場流通者亦只是四五件。


清乾隆  青花三多折枝花果紋六方尊 |2022年,佳士得香港,HK$1,185萬成交

看到這裡,讀者或許會有個問題:為何知道此六方尊乃乾隆早期作品?

原因是巴黎吉美博物館藏之中,有一件形罕的雍正青花尊,器形與紋飾與本品幾乎如出一轍,故可合理地推斷本品為乾隆初年所製,應為傳奇督陶官唐英監製之作。

翻查資料,同類六方尊以往登上拍場,不時都以近千萬港元水平售出。佳士得香港2022年有一例,估價HK$700萬,連佣HK$1,185萬易手;2019年華藝亦有一例,連佣RMB 930萬拍出。


北宋 登封窯珍珠地刻鸚鵡紋梅瓶

高度:40.6 cm
來源:藍理捷,紐約,2010年
出版:藍理捷,《Chinese Ceramics in Black and White》,紐約,2010年,編號30
展覽:紐約,藍理捷,「Chinese Ceramics in Black and White」,2010年3月20日 - 4月10日,編號30
估價:HK$2,800,000 - 3,500,000


中國國家定級珍貴文物超過400萬件,其中只有195件禁止出境;這195件國寶之中,就包括1件與本品同類的北宋登封窯珍珠地梅瓶,現藏北京故宮。兩者最主要的分別在於紋飾 - 故宮瓶為雙虎,本品則為鸚鵡。

相對於一眾高古瓷窯,登封窯作品在市場上並不多見。登封窯位於河南,始燒於晚唐,至元代沒落,當中以北宋時期最為興盛,品種計有白釉綠彩、白釉刻花,白釉珍珠地刻花、青釉印花、黑釉等等。

古陶瓷的珍珠地刻花,乃仿自唐代金銀器鏨花工藝 - 匠人首先在胚體上施化妝土,於其上劃出主題紋飾,再在紋飾以外的空間用工具戳印出珍珠狀細小圓圈,最後罩透明釉入窯燒成。

珍珠地刻花在宋代相當流行,河南、河北、山西一帶諸般窯口皆有燒製。北京故宮指出,珍珠地刻花即為登封窯最具代表性的紋飾。


北宋 登封窯白釉珍珠地刻花雙虎紋瓶|北京故宮


唐 密縣窯珍珠地鸚鵡紋枕|北京故宮

本品器形豐潤挺拔,侈口細頸,肩腹圓鼓,下收斂足,線條流暢如蓄勢待發。胎體緻密,通體施白釉,器身滿工飾珍珠地鸚鵡纏枝紋,匠人以竹刀剔刻雙鸚鵡相對翩躚,羽翅層疊分明,喙目傳神。

周邊飾卷草蔓枝紋,地紋以細篦狀工具戳無數圓點,密如珠璣,營造華麗浮雕感。刻劃線條深峻俐落,珍珠地排列規整,體現登封窯絕妙工藝。

與此同時,赭褐圖案與白地形成對比,在呈色上相互襯托,加之珍珠地排列規整密集,刻花筆意灑脫生動,也展現出趙宋時期北方窯瓷質樸活潑的風格。

本品為藍理捷(James Lally)舊藏。這位紐約古董商縱橫業界四十多年,曾為蘇富比效力,官至北美總裁,乃開拓香港市場的重要功臣。自立門戶後,他為諸多收藏名家掌眼把關,包括元青花冠絕私人收藏的葛氏「天民樓」,乃至近年在內地拍場屢創天價的北美「十面靈璧山居」等,頂尖博物館客戶更是數之不盡。

2021年,藍理捷宣佈榮休,圈中人無不惋惜。「中國古董教父」埃斯肯納齊(Giuseppe Eskenazi)接受The Value訪問時,曾公開點名讚揚三位頂尖同業,其中一位便是藍理捷。


2021年,藍理捷宣佈結束35年的古董生意,古玩圈中人無不惋惜


本品局部

此件宋瓷另一點引人好奇之處,就是為何不刻威猛的老虎,或是討喜的嬰戲,而選擇以鸚鵡為主題?這一點也和大唐文化有莫大關係。

鸚鵡毛色多彩艷麗,又能學人言,在唐代被視為有靈性的神鳥。又因其時對外交流頻繁,大量稀有品種透過絲綢之路上貢,令鸚鵡成為皇室貴族的寵兒。

太宗李世民曾命人為珍稀鸚鵡寫頌歌。玄宗李隆基與楊貴妃馴養過一頭白色鸚鵡,取名「雪衣娘」,教牠誦詩讀經,對之極為疼愛,死後在宮苑立塚埋葬。武則天亦視鸚鵡為祥瑞,曾以之製造政治輿論。

上行下效,鸚鵡成為唐代「天命之兆」紋樣,在各種藝術品上流行起來。此風一直流行到宋代,最著名的當數徽宗趙佶,不但在御苑養過一頭五色鸚鵡,更為之繪畫《五色鸚鵡圖》,並為之詠詩讚美。


唐 三彩駱駝及牽駝胡人俑

胡人尺寸:65 cm高;20 cm寬
駱駝:79.5 cm高;73.5 cm寬
估價:HK$2,400,000 - 2,800,000


上文提及有唐一代,無數珍品經由絲路穿梭東方與西方世界。據史籍記載,與李唐王朝頻繁往來的國家多達百計。是次舉槌的駱駝及牽駝胡人俑,乃三彩陶瓷典範之作,無疑是最能反映如此盛世的藝術品之一。

駱駝釉色艷麗,以褐、白、綠為主調,其中駝身為褐,鬃毛及駝峰取白,釉色交融流淌,斑駁絢爛。牠昂首甩尾,作嘶鳴狀,體態飽滿健壯,四肢強勁有力,氣沖霄漢,充滿精神和力量。

胡人高鼻深目,虯髯捲曲,神態自如。頭戴尖頂氈帽,身著翻領胡服,足穿靴,雙手握拳作牽駱駝狀。其造型惟妙惟肖,靜中見動,似在馴服駱駝,又似整裝待發,即將踏上兇險未卜的征程。

整體而言,一駝一人刻畫細膩,肢體動態逼真,衣紋褶皺處釉色淋漓酣暢,盡顯唐代工匠塑造功力。同類近例見北京故宮和河南博物院等館藏。


唐 三彩胡人牽駱駝俑|北京故宮


本品局部


本品局部

藝術美學以外,本品的寫實細節讓我們得以一覷絲路商旅情況,亦甚具歷史價值。

雙峰駱駝耐寒耐旱耐渴,軀體強壯能負重物,對高海拔環境又擁有優秀的適應能力,比單峰駱駝更適合作為長途駄畜,所以成為絲路的「沙漠之舟」。留意本駱駝雙峰是一左一右傾斜,這是駝峰因為內儲脂肪變化而確實會出現的形態。

雙峰間馱負有皮囊、絲卷、扁壺。一般認為此式皮囊的設計是獸面,惟著名學者姜伯勤指出實為波斯沃教(即拜火教)的神祇,顯示其時宗教文化傳播;絲卷為生絲,乃絲綢製作基本原料,絲路便是因而得名;雙繫扁壺源自西亞金屬盛水器,後來融入中原文化,明代時演變為有名的瓷胎壺源。

唐三彩雖為聞名天下的中國古董,但頗長一段時間都被市場忽略。直到2022年「花舞大唐:北美十面靈璧山居珍藏唐三彩」香港拍賣交出佳績,70件登場古物,成交率達94%,斬獲近HK$4,360萬,令三彩再度成為熱話。且看這股風潮回歸之後,本品能創下怎樣的佳績。


金 天青紫斑玫瑰紫釉束口盞一對

直徑:12 cm x 2
展覽:回歸二十五週年《香港珍藏大展》,2022年9月22日至10月14日,香港中央圖書館展覽館
出版:《國家地理精工系列:珍藏:古董收藏與鑑賞》,2023年
備註:拍品兩隻碗均附牛津大學熱釋光檢測報告,檢測編號分別為p121h24和p121h25
估價:HK$2,600,000 - 3,000,000


宋朝五大名窯:汝、官、哥、定、鈞之中,鈞窯以變化萬千、變幻莫測的釉色而聞名。所謂「入窯一色,出窯萬彩」,呈色在入窯燒製以前無法預測,出窯後也絕對沒有相同的。就算配方相同,亦會因色釉厚薄、入窯燒製的位置、溫度而千變萬化。

這種五色變幻的高溫瓷,打破了宋代單色瓷獨步天下的局面,開拓出厚釉彩斑的新領域,自古就有「縱有家財萬貫,不如鈞瓷一片」之譽。

藍色是宋金鈞窯的主要色調,按深淺分為天藍、天青、月白。傳統審美上,以帶紫色斑塊者為上品,其中還能按實際呈色一分高下 - 即使器形相同、大小相同、斷代相同,成交價也可以相差數倍、乃至數十倍之遠。

本品內外壁釉色迥然不同,各有精彩之處,在傳世品中相當鮮見。

本品敞口深壁,圈足,足底胎細密堅緻。外壁施玫瑰紫釉,沁人肺腑,口沿釉薄處漸變淺褐。當視線轉向內壁時,卻是別有洞天,天青釉兩邊各有深淺不一的紫斑,仿如清澈湖水為夕陽所照,在光線上折射出朦朧紫霞,別具詩意。

鈞窯上的紫紅斑,實為釉中氧化銅在燒製時產生化學反應而形成,其時無法完全由人力控制,故絕無一模一樣的成品。這對束口盞整體呈色甚為相似,如今一同上拍,尤為難得。

談及束口盞這個器形,也見證了古代中國茶文化之興盛。

宋朝之時,品茗之風遍及大江南北,時人不但愛辦茶宴,以茶待客,更會鬥茶茗戰,一比茶藝。據學者研究,束口盞的設計不但能改變茶湯高速傾倒時的流向,防止外濺,更能為點茶產生的泡沫提供咬面,延長回落時間,助茶人一展茶技。


明末清初 黃花梨獨板面翹頭案

尺寸:82 x 181 x 44 cm
來源:攻玉山房舊藏
著錄: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2007-2008,伍嘉恩《燕幾行榻:攻玉山房藏中國古典傢俱》頁 66-67
估價:HK$3,200,000 - 3,800,000


「攻玉山房」堪稱明式家具收藏典範,山房主人葉承耀三度出任收藏界天團「敏求精舍」主席,在圈中備受尊崇。眾所周知,這位皮膚科名醫的家具不易釋出市場,除了蘇富比和邦瀚斯曾獲之首肯舉辦單一藏家專拍以外,市場只能非常偶爾才看到他的藏珍。

這位大腕一次接受筆者訪問時,特別提及自己多年以來的購藏標準:

一、選用的硬木要矜貴,首選黃花梨;二、明末到清初大概一百五十年之間的黃花梨,至今歷經近三百年與空氣的接觸,皮殼起了變化,和新產家具有所分野。

三、狀況品相良好,家具必然會有使用痕跡,惟若有大毛病便不可取;四、認清明式家具風格模式,和後世清式迥異;五、從一見鍾情的種類開始,逐步建立收藏體系。

這件攻玉山房舊藏的黃花梨獨板面翹頭案,便是通過了這些嚴格標準的佳器。


葉承耀為全球頂尖的明式家具藏家

獨板面翹頭案,意思是案面由未經拼接的一整塊天然厚木製成。如此做法在古典家具圈有「一塊玉」的美譽,時年用料奢華考究可見一斑。事實上,拍賣史上唯一衝破億元大關的中國古典家具,正是一張黃花梨獨板架几式巨型供案。

本品獨板案面不施雕琢,僅處理成簡練長方體,尤能體現黃花梨紋路和質感。案面兩端打抹頭,與翹頭一木連做,翹頭揚起後下折如鳥喙,造型含蓄。翹頭不僅能封堵整塊案面橫茬,更增加縱向管束以達致穩固作用。上揚兩端也在造型上頗增輕盈,如翼斯飛,具有建築飛簷般的美學效果。

矩形腿足,光素無紋,直落於地,下方內翻敦厚馬蹄,同樣具建築般美感。腿足間連以花棖,自腿足上端生出若花芽狀,一分為二,其一內卷至腿足內側,另一作羅鍋狀相連。中部則有抽象的磬紋卡子花連接羅鍋棖與案面。

整體而言,造型簡繁得宜,端莊與俏麗兼得,乃極具代表性的明式家具精品。

翹頭案雖為明式家具的經典造型,背後卻盛載了逾二千年的中華文化。

自古以來,祭祀就是中國傳統中不可或缺的部份。翹頭案式樣,長而不寬,兩端翹起,實則是演變自供桌,在著重禮儀的周朝作放置祭品之用。

及至明代中晚期,隨著社會經濟發展,文人士大夫形成重要群體階層,他們講究品味,重視家居陳設。如此背景下,翹頭案用途亦變得更廣,既可在書房用作畫案,又可擺放廳堂,上置古物珍玩或香爐供器,為主人平添清雅,故尤為名門望戶所愛。


清早期 黃花梨窪材四層書架

尺寸:86.3 x 35.6 x 181 cm
來源:亞細亞佳古美術
出版:洪光明:《黃花梨之美》零件24,第59頁,南天書局,1997年
估價:HK$1,200,000 - 1,500,000


談到文人居所家具,書架自然是必不可少的一員;可是在古典家具之中,書架卻偏偏是傳世鮮見的品種。2023年,香港蘇富比帶來一件清代的黃花梨三層書架,估價HK$100萬,結果在熾熱競投下以HK$381萬成交。

首先,大家可以想像,書架遠不及桌、案、椅等用途廣泛,製作數量本身就少;再者,書架造型極為簡練,容易因為搬運或年歲等原因而損壞,故論稀有程度的話,絲毫不亞於矜貴非常的交椅。如本品般以黃花梨所製者,自然更是稀缺。

本書架出自亞細亞佳古美術,同時著錄於洪氏著作《黃花梨之美》,是一件久被關注而終於現身拍場的佳器。

就像名醫葉承耀一樣,洪光明也是位多才多藝的人物。他擁有密西根大學中國藝術史碩士學位,為台北亞細亞佳古美術聯合創辦人,並受聘為台北故宮的古美術顧問。他也是有名的瑜珈導師,不時在電視節目亮相,不少台灣藝人都是其學生。


清 黃花梨書架|2023年,香港蘇富比,HK$381萬成交


本品

飲食界有句名言:看上去愈是簡單的菜色,愈能顯示出廚師的功架。本品可說也有異曲同工之妙,看似簡練,實則處處用心,比例拿捏得宜,法度謹嚴,材美工良,殊為難得。

本品通體框架看面打窪,上方粽角榫,於側面出切角小半透榫,頗顯法度。頂層板上方設穿帶,下方平鑲。四層架格,四面空暢,甚為空靈,正面長邊框與側面短邊框於腿足處上下交錯,以大格肩榫相接,既避免榫頭的集中,又使得升高三五毫米的側棖起到遮擋書冊物品的實際作用。

層板皆鑲上好金絲楠木為之,楠木防蟲蠹,耐腐,性溫軟,宜人,放置書冊最是合適。下方第二層並設抽屜兩具,抽屜面浮雕海棠形開光,簡練大方,明風濃郁,附銅菱花形墊片、凸字形吊牌。抽屜的設置,造型上使得書架充滿了虛實節奏變化,又可放置各式文玩雜物,非常合用。

下方四面設刀牙板,造型秀美,亦與整體造型相得益彰。


明永樂 剔紅牡丹紋蓋盒「大明永樂年製」、「張成造」款

尺寸:15 cm直徑;6.1 cm高
來源:

  • 1956年1月30日購於英國伯肯赫德Corkhill&Job拍賣
  • 香港佳士得,2010年5月31日

估價:HK$1,800,000 - 2,500,000


今日的古董市場,焦點經常落在天價成交的瓷器、造像、玉器身上。其實論製作之困難、技術之複雜、成本之高昂、矜貴之程度,漆器絲毫不輸,自古已被奉為奢侈珍品。

西漢《鹽鐵論》即以「故一杯棬用百人之力,一屏風就萬人之功」形容漆器製作之貴重。

剔紅是漆器中成本高、工序繁複的一種飾法,於宋元時期漸見成熟,至明代達至高峰。剔紅工藝極費時,製作時間動輒經年。首先是髹漆,逐層而為,每次加漆均需不少時日風乾,重複髹上多層,塗堆到適當厚度。之後還有雕花及修磨等工序,一刀刻錯,前功盡棄。

明代各朝工藝各有千秋。孫承澤在《春明夢餘錄》中提到:「宣徳之銅器,成化之窯器,永樂果園厰之髹器,景泰御前作坊之琺瑯,精巧遠邁前古。」說明永樂一朝,以漆器名氣最大。

此件永樂朝的剔紅雕牡丹紋蓋盒作蔗段式,子母口,盒內及底髹黑漆。蓋部雕刻以三枝盛開綻放的牡丹花為主,嬌美欲滴,旁邊伴有花蕾,生動優美。漆層厚重,花朵雕刻錯落有致,高低不平,規章有秩,花葉團簇,舒展自如,將牡丹怒放之姿展現得淋漓盡致。

盒側亦作牡丹,波浪狀枝葉,間隔著盛開的牡丹,兩兩成組,俯仰相間。底部髹黑漆,光可鑒人,近足處左右分別落「大明永樂年製」、「張成造」針劃細款,筆劃流暢,一氣呵成。

整器漆色鮮紅,色彩純正,所飾圖案構圖繁富,牡丹褶瓣細膩入微,枝葉筋脈舒展有力,刀法渾厚婉轉,藏鋒不露,厚樸生動,器身磨工隱起圓滑,誠如明代成書的《髹飾錄》所言:「藏鋒清楚,隱起圓滑,纖細精緻」。


明永樂 剔紅牡丹紋蓋盒|2017年,佳士得香港,HK$874萬成交

張成為元代末年名漆工,以剔紅博名,作品髹漆較厚重,故葉厚花肥,極富質感。元朝以後,有明一代不少漆器追摹其名聲,往往會加上「張成造」款。

順帶一提,元代以來,漆器年款都是針刻小字,本盒如是。直到永樂之後的宣德一朝,宮廷方改以刀刻填金大字開創新例,自後至有清一代,御用漆器年款都循此規。

頂尖永樂剔紅在市場上甚受青睞。例如2017年,佳士得香港帶來一件剔紅牡丹紋蓋盒,直徑26.5 cm,連佣HK$874萬易主。


明 紫檀鏤雕八仙人物筆筒「婚姻危機筆筒」

高度:14.7 cm
題簽:「Marriage-threatening Brushpot」,水松石山房 陽文印 
筆筒來源:

  • 乾坤堂 1994年1月    
  • 水松石山房 

銅座來源:紐約蘇富比,2000年9月,lot 51
估價:HK$1,000,000 - 1,500,000


古玩圈有不少能人異士,「水松石山房主人」莫士撝(Hugh Moss)無疑是其中一位。此君是如假包換的英國人,但就情傾中華文化,愛穿傳統中國服飾,品味與眼光極具文人氣息。

莫士撝既是當代水墨藝術家,亦是有名古董商,藏品以文房雅器尤為有名。本品在其芸芸珍藏之中,就被他譽為「神品」和打趣地稱為「婚姻危機筆筒」。

事緣莫士撝當年剛償清債務後,原本承諾妻子購置一輛Volvo汽車代步。豈料就在籌足車款之際,他邂逅到這件非凡筆筒,而索價竟與恰巧和車款相仿。

在筆筒與汽車之間,莫士撝毫不猶豫地選擇了前者。雖然此舉一度令婚姻蒙上陰影,但他本人認為:「畢竟,面對如此神品,我別無選擇」,足見本品是如何入迷。

本品圓筒式,下承三矮足,紫檀黝深緻密,選料精苛,乃皇室用材常例。雕工雖顯渾樸,然氣韻恢弘,深得明代雕刻「重意趣、尚古拙」之審美旨趣。 

外壁通景結合浮雕與鏤雕,描繪八仙宴飲之景。匠人以刀代筆,大面積鏤雕山石嶙峋、松竹掩映、藤蔓纏繞,營造出層疊洞天之感,佈局繁而不亂,層次清晰明朗。 八仙三兩成群,聚飲於庭園之間,神情歡愉,姿態生動。尤有趣味者,乃一柳樹精藏身芭蕉葉下,舉杯共飲,為畫面增添隱秘敘事。

整體紋飾繁密,佈局於方寸間營造洞天疊嶂、仙隱交錯之境,非普通匠人所能營構,鏤空處通透靈妙,渾然一派空靈生動。尤以人物神態從容歡洽,樹精暗藏之趣,透露出宮廷藝術「莊中帶逸」的獨特表現力。 

同類紫檀鏤雕筆筒極為罕有,近例暫時僅見北京故宮館藏的仙山問道圖筆筒。


明 硬木鏤雕仙山問道圖筆筒|北京故宮


市場價值以外,文化歷史和學術研究對古董收藏來說同樣意義非凡。

早前,博雅學社主辦的「《明式家具珍賞》問世四十周年香江座談會」,在聖佳香港贊助下於香港三聯書店圓滿舉行。《明式家具珍賞》為鑑藏大家王世襄著作,書中展示中國傳統家具的高雅美學與卓越工藝,令這些珍貴的古董廣為世人關注。

座談會上,各位講者以專業視角分享見解,以熱忱態度參與品鑑,令現場沉浸在一場「明式家具學」的文化體驗之中。

聖佳香港表示,未來將繼續堅持以「提升中國傳統文化」為宗旨,在推動明式家具文化傳承與傳播的道路上持續前行,積極策辦更多富有意義的文化活動,


聖佳香港總經理薛世清在座談會上分享心得見解


現場沉浸在一場「明式家具學」的文化體驗之中


其他精選拍品


明宣德 青花纏枝四季花卉紋盌「大明宣德年製」篆書款

直徑:17.3 cm
來源:倫敦蘇富比,1999年6月16日,編號790
估價:HK$4,000,000 - 6,000,000

清雍正 仿汝釉弦紋貫耳穿帶大方壺「大清雍正年製」篆書款

高度:63.5 cm
來源:

  • 香港蘇富比,1980年5月26日,編號105
  • 香港蘇富比,2011年4月8日,編號3014

估價:HK$3,000,000 - 4,000,000


明初 貢御鈞窯天藍釉三腳鼓釘洗「四」字楷書款

直徑:21.5 cm
來源:

  • W.Kilgenberg 博士收藏,波思
  • Reach家族收藏
  • 香港佳士得,1997年4月28日,編號696
  • 香港蘇富比,2000年5月2日,編號590
  • 倫敦蘇富比,2015年11月11日,編號81(封面拍品)

展覽及出版:《Chinese Art from the Reach Family Collection》:Eskenazi;London,1989,編號24
估價:HK$2,500,000 - 3,500,000
 


唐 赭黃三彩馬 

尺寸:73.8 cm高;82.7 cm寬
估價:HK$2,000,000 - 2,600,000

清雍正 窯變釉如意耳扁瓶「雍正年製」篆書款

高度:33.2 cm
估價:HK$1,800,000 - 2,500,000
 


宋 懷仁窯黑釉油滴盞

直徑:21 cm
估價:HK$900,000 - 1,200,000


明萬曆 青花雲龍紋長方筆盒「大明萬曆年製」楷書款

尺寸:30 cm
來源:香港佳士得,2006年11月28日,編號1638
備註:舊配木盒
估價:HK$800,000 - 1,200,000

清乾隆 洋彩宮粉地蓮托八吉祥紋賁巴瓶「大清乾隆年製」篆書款

高度:25.8 cm 
來源:

  • 台北雲中居收藏 
  • 香港佳士得,2016年,編號3240

估價:HK$600,000 - 800,000


清乾隆 粉青釉模印蒼龍教子圖天球瓶

高度:51.5 cm
來源:昃臣(1841-1915)爵士舊藏,及其家族遞藏
估價:HK$600,000 - 800,000
 

 


元 龍泉窯貼花鼓釘紋洗

高度:10.3 cm
來源:Hara antiques原古美術(成立於1899年)
估價:HK$500,000 - 600,000


清乾隆 鬥彩纏枝花卉貼塑五子登科包袱瓶

高度:35 cm
來源:Maitreya Arts of Asia,加拿大溫哥華
估價:HK$250,000 - 350,000
 

清雍正 鬥彩雞缸杯「大明成化年製」楷書款

直徑:6 cm
估價:HK$500,000 - 600,000

清乾隆 仿鐵骨大觀釉四方螭耳瓶「大清乾隆年製」篆書款

高度:34.5 cm
估價:HK$450,000 - 600,000


明末清初  黃花梨四出頭官帽椅

尺寸:101 x 59 x 51 cm
來源:攻玉山房舊藏
著錄:

  • 澳門藝術博物館「堂上清華—南陽葉氏攻玉山房藏明清傢俱展」2003 
  • 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2007-2008,伍嘉恩《燕幾行榻:攻玉山房藏中國古典傢俱》頁 40-41 
  • 香港會議展覽中心「嘉木堂呈獻攻玉山房黃花梨精選」2012

估價:HK$1,600,000 - 1,800,000


清早期 黃花梨圓帽盒

尺寸:21.6 cm高;34 cm直徑
來源:亞細亞佳古美術
出版:洪光明:《黃花梨之美》件36,第76頁,南天書局,1997年
估價:HK$800,000 - 1,200,000


清乾隆 銅胎琺琅提梁壺「大清乾隆年製」款

高度:31.2 cm
來源:

  • 歐洲私人收藏,1980年代入藏
  • Speelman舊藏
  • 倫敦蘇富比2008年11月5日,編號56

估價:HK$1,600,000 - 1,800,000

清乾隆 剔彩統一山河雙龍紋四方捧盒 

尺寸:30 x 30 x 10.7 cm
來源:台北鴻禧美術館舊藏 
出版:《物我觀照—鴻禧美術館藏雅趣品錄》,湖北省博物館編,湖北美術出版社出版發行,2009年3月,P153,No.97
估價:HK$1,200,000 - 1,500,000

良渚文化 青黃玉神人面琮

尺寸:7.2 cm
估價:HK$800,000 - 1,000,000

漢 白玉龍首匙及鎏金鋪首洗

匙:9.5 cm寬
洗:12 cm直徑
估價:HK$800,000 - 1,000,000

宋 玉辟邪

尺寸:5 cm
來源:

  • 萊斯特·費舍爾博士,美國威斯康辛州,1921年2月24日 - 2021年12月22日
  • 萊斯利·布萊克女士,密爾沃基,威斯康辛州

估價:HK$350,000 - 450,000


清雍正 御製白端石壽字雙獅耳獸面紋瓶 

高度:35.5 cm
來源:英國私人收藏 
展覽:《典亞藝博2022》(Fine Art Asia 2022),2022 年,香港會議展覽中心
估價:HK$700,000 - 800,000

清雍正 御製豆青料長頸瓶 

高度:22.5 cm
來源:

  • 蘇富比倫敦,2001年6月20日
  • 水松石山房,香港
  • Heda and Lutz Franz收藏

出版:

  • Emily Byrne Curtis, Pure Brightness Shines Everywhere: The Glass of China. Hampshire and Vermont: Ashgate Publishing Company, 2004, 69頁, 圖8.2, 8.32. 
  • Franz Art: Chinese Art from the Heda and Lutz Franz Collection Volume Two - Glass, CA Design Book Club, 2011, 104頁, 編號:106

估價:HK$400,000 - 500,000

明 銅鎏金泗州大聖像 

高度:50 cm
無底價


聖佳香港 Sungari Hong Kong|2025秋季拍賣

地點:聖佳(香港)藝術空間
地址:中環都爹利街西洋會所大廈6樓及20樓

中國藝術品專場
預展:
2025/10/4 - 5|11am - 6pm
2025/10/6|11am - 4pm
拍賣:
2025/10/7 - 8|10:30am

中國書畫專場|
預展:
2025/10/26 - 29
拍賣:
2025/1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