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館「墨城」群展勾勒當代香港故事 以水墨探討都市荒謬、歷史、性別

水墨藝術並非只是山水之間的吟遊,也可立足當代,展現前衛視角與活力。這個夏天,大館舉行「墨城」群展,19位藝術家以「墨」作媒介,回應我「城」的種種議題。

這些作品植根本地,介入這個石屎森林,有的指出都市中種種問題與荒謬;有的反思歷史敘事;有的處理性別和情慾主題。The Value走訪展覽現場,從不同藝術家的目光出發,帶大家溯洄香港大城小事。


日常與荒謬 - 城市光怪陸離,藝術家以敏銳的目光,透視日常背後的種種荒謬。陳福善,以天馬行空的意象,表現移民問題的衝突和壓制;「藝術老頑童」蛙王遊戲人間,重現富生命力的香港街景,反思物質主義;昔日街頭常見的九龍皇帝墨寶,是邊緣人的呢喃聲音。

陳福善《非法移民》水墨設色紙本

創作時間:1985年
尺幅:136 x 69.5 cm

陳福善是香港現代藝術的重要人物,他擺脫了中國傳統繪畫的包袱,以繽紛多彩的城市風景水彩畫聞名藝壇。

1905年,他出生於巴拿馬,1910 年隨華僑父親回港定居。他自學水彩,還結合版畫和行為繪畫,創作出很多超現實、怪異、如夢境般的作品,不拘一格。他以繪畫為手段,反省城市變化、種族、移民等問題。

《非法移民》繪於1985年,描寫香港不斷增加的移民和難民。畫中疊成一層又一層的人,或擠在船上,或迫下海與魚共遊,以極富卡通色彩的場景表現衝突和階級壓制。陳福善以天馬行空的意象、敏銳的筆觸、絢麗多姿的色彩,回應香港社會問題。

蛙王郭《會呼吸的生命體》混合媒材、特定場域互動裝置

創作時間:2021年

蛙王(郭孟浩)是香港最具代表性和活力的藝術家之一。這位「藝術老頑童」作風大膽怪誕、精力旺盛,創作遊走於中西文化之中。

他早年師從水墨畫大師呂壽琨,自70年代開始探索裝置藝術、「客賓臨」(藝術家本人翻譯英語「happening」一字)以及行為藝術。

此《會呼吸的生命體》為一件沉浸式體驗的藝術裝置,在不同即棄外賣餐具、紙袋中呈現塗鴉書法,藉以探討香港物質主義的消費模式。此作的特別之處在於那種密集、雜亂、詭異的視覺衝擊,與香港街道所見的產生同一共鳴。

曾灶財(九龍皇帝)《花縣曾蓮塘…》《十九世租曾盆金…》一組兩件 電箱、塗鴉

創作時間:1999年
尺寸:153 x 76 x 41 cm(每件)

同場還有大家非常熟悉的「九龍皇帝」書法作品。曾灶財深信政府奪取了他祖上的土地,於是多年來走遍港九街頭,在公眾場所的空白處,寫下家譜,宣示自己擁有九龍主權。

他的書寫格式近似古代家譜,會寫上他家族世系的人名、擁有何地、現居何處、被政府拆毀的先人墓地座落何方。「九龍皇帝」墨寶出現在香港街頭的牆壁、大門、路牌、柱子、電箱上,被視為香港的視覺符號。

曾灶財無意讓人視其作品為藝術,然而,作為一個文化與政治體制的局外人,他的奮筆疾書成為了體制外的聲音,表達出主流社會以外,個體如何被邊緣化及遭受壓迫。


歷史與敘事 - 藝術家融合城市歷史及對社會的省察,反思官方敘事與集體回憶。徐浩恩用長卷形式,敘述九龍寨城的江湖點滴;李津以碎片式的敘事手法,思古諷今;石家豪筆下的人形大廈,各自訴說97前後的城市景觀變遷。

徐浩恩《混沌護衛》紙本噴墨印刷

創作時間:2018年
尺幅:48 x 378 cm

徐浩恩生於香港,成長於尼日利亞、加拿大等地,「離鄉別井」的成長經歷並沒有阻擋他對鬼怪、武俠作品的熱愛。相反,香港的影視節目一直陪伴他成長。他的作品引用中國志怪小說、日本漫畫、香港電影,建構出一個天馬行空的世界。

此《混沌護衛》是一幅長近4米的作品,仔細勾勒出一個空想版本的九龍寨城。這個龍蛇混雜、「三不管」之地,曾經連港英政府都無法插手整頓。徐浩恩在此作中呈現出一個無法無天的江湖,包羅萬有、多個故事同步發生 - 英雄、女俠與壞人對決,配合特技般反地心吸力的打鬥場面;另一方面,有別於傳統武俠情節,作品中割裂的敘事皆發生於都市之內。


《混沌護衛》局部


《混沌護衛》局部

有別於文人畫的逸筆草草,工筆敘事長卷講求寫實細緻,在中國書畫傳統中經常作為記錄官方歷史的工具,例如清代王翬《康熙南巡圖》、徐揚《平定西域獻俘禮圖》等。徐浩恩採用此敘事形式,內容卻是圍繞著一群體制外的人,表現勞動階層、被人忽視的社會各界和他們生活背後的點滴,充滿隱喻,挑戰當權者與官方歷史。

李津《世態浮沉》水墨設色紙本

創作時間:2020年
尺幅:30 x 408 cm

李津以日記式的水墨畫著稱,擅長用平實質樸的筆墨紀錄似水流年。這次展出的《世態浮沉》,是他2020年的新作。此接近4米的長卷,依循傳統書畫手卷的形式,有引首、題詩、鈐印。


《世態浮沉》局部


《世態浮沉》局部


《世態浮沉》局部


《世態浮沉》局部

李津在此引用了佛經,以及兩首詩文,分別出自明遺民文學家張岱、東晉時歸隱田園的詩人陶淵明。詩畫配合。

此作思古諷今,道出世情變幻,敘事在私人與公共空間的邊界不斷轉移:先以柔和色調展開,阿彌陀佛平靜地俯瞰懸崖上伶仃的房子;下一個場景則與此清冷氛圍截然不同 - 眾人圍觀書生與粗漢的對峙僵局。隨著觀者視線遊移,可見異性裝扮者、伴侶、年輕舞者、戴著披風的學者、端莊的政治家、無名的看守人,最後以寧靜的風景作結,首尾呼應。

石家豪《Hong Kong Before 1997 & Hong Kong After 1997》雙聯畫 水墨及水彩設色紙本

創作時間:2017年
尺幅:80 x 50 cm(每件)

工筆、建築、人物,是石家豪作品最具標誌性的元素。他將一棟棟高樓大廈,賦以人形,隱喻經濟財富和地位不過是遮蓋赤裸之軀的華美外衣,反思香港引以為傲的「發達」與「繁榮」。

此雙聯畫以1997年為界,分別展現兩個時期落成的代表建築。畫作既有細緻雕琢、寫實記錄的部分,也包含了大膽的想像與隱喻,一座座高樓佇立,各自訴說城市變遷。


性別與情慾 - 這次參展的藝術家還帶出了女性聲音,作品探討性別、情慾、女性氣質。王伊芙苓韜程,隨性、直白地呈現社會對女體的偏見;陶艾民用最親暱的「女書」,記住一群曾經存在的女性與私密的情誼;梁嘉賢的作品筆觸柔美,隱喻巧妙,展現出少女般的反叛與幽默。

王伊芙苓韜程《Don’t Take Painkiller》水墨及水彩紙本、數碼印刷、棉、線及報紙

創作時間:2018年
尺寸:94 x 172 cm

王伊芙苓韜程,1981年出生於中國成都,現居荷蘭。她的作品著重呈現當代社會與人類行為中近乎荒誕的事物,涵蓋多種主題,例如中國傳統、全球化、移民、身分認同、酷兒、女性主義等。

王伊芙苓韜程意圖透過作品,重新審視對文化的陳規定型。以《Don’t Take Painkiller》一作為例,直白地繪出被社會視為穢物的染血衛生棉、性玩具等,畫中女子裸身照鏡,鏡中竟映照出無可名狀之怪物。此作表現了女性在面對自己的身體、月事、情慾時憂慮與不安,以及社會對女體的偏見。

陶艾民《女書 ‧ 善待他人》一組11件 紙本書法(樹根、自製墨膠),音頻(普通話、廣東話和英文)

創作時間:2020年
尺幅:140 x 35 cm(每件)

「女書」是一種神秘的文字,起源於湖南江永一帶。在中國舊社會,當地女性不可讀書識字,所以就發明了女書,以作為姊妹妯娌之間的秘密通訊方式,傳女不傳男。女書內容多寫婚姻家庭、社會交往、鄉里逸聞、歌謠謎語等。


《女書.善待她人》局部

藝術家陶艾民跑到湖南,認真搜集一群女性的口述歷史。《女書.善待她人》是她收集的其中一個故事,一位年輕女子在懺悔、反省自己曾經的報復行為。敘述以女書寫成,作為一種女性對文盲的反抗。

也許,藝術家正正是要將這些本來只屬於少數女性之間流傳的秘密,以最親暱的途徑公諸於世,作為這群女性曾經存在的憑證。

梁嘉賢《夢露台》三聯畫 紙本塑膠彩、水粉、水墨、原子筆、彩色鉛筆及彩色相片

創作時間:2016年
尺幅:105 x 36 cm(左);105 x 50 cm(中、右)

梁嘉賢擅長揉合中國傳統工筆繪畫及當代流行文化,用女性視角、精細的水墨線條、柔美的渲染,重新詮釋大眾熟悉的文化符號。

《夢露台》的場景乃一女子澡堂,畫作右上方突兀出現了一雙偷窺的眼睛。主角是梁嘉賢筆下代表性的長髮少女,身上離奇地長出一個個露台,裡面還有小人憑欄。這些露台看似夢幻,其實源自香港地產「發水樓」的荒謬現象。由於若干露台面積能豁免地積比率計算,發展商常鑽此空子,單位不論多狹小,都設計有一兩個露台,以充作最終的可售面積。

巧妙的是,不論是澡堂還是露台,皆是一個半公開、半私密的空間,藝術家以此表現出觀看者與被觀者之間的曖昧關係。


何去何從?以愚公之志。

城市滿是瘡疤,該當如何療傷。藝術除了發問、宣洩,也能撫慰人心。林東鵬透過寓言作品述懷:縱使前景暗淡,但憑愚公之志,移山造景,毋懼徒勞,終可捲土再來。

林東鵬《移山造景》三聯畫 板本水墨、炭筆及塑膠彩

創作時間:2019年
尺幅:180 x 300 cm

林東鵬成長於90年代,在人生成熟之年遇上香港轉型時期,因處境變幻無常而生的緊張不安,都在作品中化為寓言。

他深受傳統水墨畫影響,想像力卻不拘一格,將傳統圖像與本土素材、日常影像交錯組合,常以集體回憶為創作主題。

《移山造景》中,人物被山丘和水包圍,聚精會神地用手塑造山景。畫面中的山巒、樹木、水上孤舟一人,皆可見傳統中國書畫的影子。而藝術家巧妙地把水墨山水中常見的點景、亭台樓閣,置換成高樓大廈。

此作指涉的,正是香港島嶼。

畫面的黑點與黑色背景,與藝術家以往艷麗、活潑的用色截然相反。作品流露出憂鬱與無奈,暗示一個人(或一個城市)正遭逢巨大創傷。然而,畫中人塑造山景之舉、畫題《移山造景》,皆呼應了愚公移山的寓言。但正如畫作標題所示,去轉移去改造的意願,正是一份藏在深處的希望,心盼這個社會可以隨之出現積極轉變。


《移山造景》局部


《移山造景》局部


除了「墨城」群展,這次恰巧還有另一個展覽同期舉行,名為「咫尺之內,開始之前:隨意門及其他足跡」。如果說前者是以前衛水墨回應當代議題,那麼後者便是對香港藝術生態的回溯。

「咫尺之內,開始之前:隨意門及其他足跡」乃亞洲藝術文獻庫(Asia Art Archive, AAA)與大館合作舉辦。

AAA自2014年起,研究已故香港藝術家夏碧泉(1925 - 2009)留下的龐大文獻資料庫。夏爺是自學成才的雕塑家和版畫家,他一生收集了大量香港藝術界的「時光碎片」,包括圖文雜誌、展覽印刷品,又製作底片、相辦和相簿,一一記錄自己由1960年代至2000年代參觀過的所有展覽。

夏碧泉收集的文獻資料逾600箱,材料橫跨半世紀,破除了「香港沒有藝術史」此一普遍誤解。


《影子戲》,2021年


《影子戲》,2021年

這次展覽中,參展藝術家的作品皆圍繞著夏碧泉檔案中的故事,以新角度表述文獻資料和歷史事物。其中最吸引觀眾目光的,便是場中以「盧亭」為主題的裝置。

1997 - 1998年,正值香港回歸過渡期,香港藝術家何慶基在展覽中引入半人半魚、棲居水陸兩地的盧亭,喻之為香港人的祖先。二十多年後的今天,盧亭以玻璃纖維重生,立於銀幕之後,以影子向觀眾打招呼。

「咫尺之內,開始之前:隨意門及其他足跡」其他展覽場景:


《巨型手翻書》,2021年


Raqs Media Collective,《未記帳》,2021年


關尚智,《鐵馬 - 麥顯揚之後》,2008年


展覽詳情

「墨城」、「咫尺之內,開始之前:隨意門及其他足跡」
展期︰即日起至2021/8/1
地點︰大館賽馬會藝方|香港中環荷李活道10號
開放時間:11am - 7pm(星期二至日)
免費入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