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的古董市場,焦點經常落在天價成交的瓷器、佛像、玉器身上。其實論製作之困難、技術之複雜、成本之高昂、矜貴之程度,漆器非但絲毫不輸,有時甚至是有過之而無不及。
藝壇盛事TEFAF歐洲藝術與古董博覽會,今屆將於3月9日至19日舉行。其中,重要參展商「利特頓&軒尼詩亞洲藝術」(Littleton & Hennessy Asian Art,下稱L&H)便以漆器領銜,帶來一系列Mike Healy藏珍,盡是出自元明兩朝的御製剔紅。無論工藝還是稀罕程度,皆堪比美術館級別。
L&H為英倫著名藝術諮詢機構,主攻中華古美術,顧客除了重要私人藏家外,還有許多頂尖博物館,曾經成就過不少天價成交。
TEFAF將於3月9日至19日舉行,利特頓&軒尼詩亞洲藝術以漆器領銜參展
利特頓&軒尼詩亞洲藝術經手過的重器:戰國 銅錯金銀嵌綠松石犧尊(右上)、元代 藍釉白龍紋盤(左)、乾隆 八十壽辰御製于闐「八徵耄念之寶」玉璽(右下)|*非本次展品
L&H於1996年創辦,倫敦藝廊位於聖詹姆斯區域的心臟地帶,每年定期舉辦數場展覽外,也經常現身國際藝博會,舉如聞名遐邇的TEFAF,以及香港典雅藝博Fine Art Asia。
此家藝術諮詢機構雖非百年老號,但在業界已屬大腕之列,顧客包括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The Met)、波士頓美術館、德國漆器博物館、新加坡亞洲文明博物館、香港藝術館、保利藝術博物館等。L&H經手過的重器,橫跨中華逾二千年歲月,下為數例:
- 戰國 銅錯金銀嵌綠松石犧尊|存世僅兩例,另一例由台北故宮收藏。2007年在TEFAF售出,要價US$1,200萬,一度刷新中國古青銅器成交紀錄
- 元代 藍釉白龍紋盤|存世僅三例,而只有此盤在市場流通,為其中一件最高價易手的元朝古董。2014年時,TEFAF官方形容它為「整個博覽會的焦點所在」
- 乾隆 八十壽辰御製于闐「八徵耄念之寶」玉璽|2009年,此方玉璽在倫敦拍賣以£357萬易主,全球各大媒體報道關注報道
當然,TEFAF是殿堂級博覽,如無甚江湖地位,再有財政實力也難獲主辦單位邀請。是故,能參展本身便是一項有力證明。
元 14世紀 剔紅錦地雙鳥葵口盤「張成造」款
直徑:30.5 cm
來源:
- 邁克希利(Mike Healy)中國漆器珍藏
- 亞洲私人收藏
展覽:
- 2002年12月至2003年4月,茱莉亞·懷特與包燕麗策展,檀香山藝術學院《邁克希利珍藏中國漆器精品》
- 2005年9月至12月,美國中國研究所
- 2006年1月至4月,聖塔芭芭拉美術館
出版:
- 2002年,檀香山藝術學院《邁克希利珍藏中國漆器精品》,52-53頁
Mike Healy為美國重要藏家。翻開各大拍賣行圖錄,漆器經常都會以他的藏珍作範例對比。至於博物館展覽,以2022-23年檀香山藝術學院(即現檀香山藝術博物館)的一次尤為重要,圖錄亦成為收藏圈的重要參考著作。
是次介紹的漆器,俱為當時焦點所在。
首先是今回展覽封面重器,斷代元朝14世紀,黃地剔紅,盤形取曲折錯落的葵花式,別有一番雅致曲婉之美。內壁亦以八瓣葵口形狀開光,錦地上壓雕山石樹叢,雙烏在翠竹楓樹之間,一高一低回首對望,加上開光外再雕各色花卉一周,描繪出如詩似畫的花鳥美景。
錦地方面,匠人選用折轉回頭的單線象徵蒼穹。視覺上近似窄長迴紋,猶如天空飄著雲彩,亦是精彩。
開光內雕花鳥圖紋,背景以窄長迴紋式的錦地象徵天空
開光外圍雕各色花卉一周
西漢《鹽鐵論》以「故一杯棬用百人之力,一屏風就萬人之功」形容漆器製作之貴重。我們現在便以此盤為例,簡介箇中製作過程。
匠人需要先在木胎上髹塗黃漆,達到一定厚度,再改塗數道紅漆,方能開始雕刻。每道漆須晾少則半天,多則兩天,至半乾,才可以髹下一層。雕刻時,刻刀到達黃漆層即行停止,方能呈現黃地紅花之效果。
外圍一周花卉是如此製作,至於開光內的花鳥圖紋,如上文所言是以錦地為飾。這些迴狀錦地是要當背景,不能喧賓奪主,惟線條卻是極為細小,且需齊整規矩,可想像雕刻所費精神。
回頭再欣賞飛鳥身上羽毛的雕功,比錦地還要細膩精功,足見匠人手下之鬼斧神工。如此精美的漆盤,製作時間以月、甚至以年計算,成本比絕大部份古玩藝術品都要高昂。
本器外底的「張成造」款
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之例,同樣斷代元朝14世紀
本盤另一個重點是外底的「張成造」款。
張成為元代末年名漆工,以剔紅博名,作品通常髹漆較厚,故葉厚花肥,極富質感。元朝以後,有明一代不少漆器仿其名聲,亦會後加「張成造」款。市場多見明代後加款的「張成造」剔紅,元代本朝的存世作品則是非常罕見,其中不少都在頂尖公營博物館手中。
鑑賞本器刻工及質地,與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一例可比。兩者同為花鳥剔紅盤,同刻「張成造」款,斷代亦同為元代本朝。
提起漆器,大家很自然會想到東瀛工藝。事實上,張成漆雕東傳後,後世日本造剔紅器者,便稱為「堆朱楊成」。堆朱為日語中的剔紅,楊指楊茂,與張成同為嘉興府西塘人士,亦是剔紅名匠。
明永樂 剔紅牡丹蓋盒「大明永樂年製」款
尺寸:高6.4 cm;直徑18.7 cm
來源:
- 邁克希利(Mike Healy)中國漆器珍藏
展覽:
- 2002年12月至2003年4月,茱莉亞·懷特與包燕麗策展,檀香山藝術學院《邁克希利珍藏中國漆器精品》
- 2005年9月至12月,美國中國研究所
- 2006年1月至4月,聖塔芭芭拉美術館
出版:
- 2002年,檀香山藝術學院《邁克希利珍藏中國漆器精品》,62-63頁
早在春秋戰國時期,政府已經設有「漆園」,專責種植漆樹、生產生漆。時至明代,宮廷為滿足漆器需求,更設立製作御用漆器的官辦機構 - 宮廷內官監下設「油漆作」,御用監所屬「漆作」都承做漆工活計,專門負責圍屏、擺設、造辦填漆、雕漆等漆器。內府供用庫還特設「丁字庫」,常儲生漆、桐油等物。
由於漆器手工業的發展,明代用漆之多前所未有,生漆需求量劇增,故官府和民間都很重視漆林經營。原先盛產漆的長江中上遊各省,漆產量大增,長江下遊的南京也新建漆園,種植漆樹千萬株,以供需求。
明代漆器製作,也在宋元的發展基礎上突飛猛進,此盒便是佳例。
蓋面主飾綻放盛開的大牡丹,周圍綴以花蕾
蓋面牡丹漆層不見翹裂,可見工藝之上乘
外底針刻「大明永樂年製」款
這件永樂漆盒,蓋面主飾一朵綻放盛開的大牡丹,周圍綴以花蕾,含苞欲放,枝繁葉茂,花瓣葉片翻轉自然,生意盎然。漆層肥厚,漆質堅實,漆色嬌艷,雕刻圓熟。盒側壁上下則裝飾牡丹、菊花,兩兩成組,仰覆相間。
這些俱是明初宮廷御用雕漆器的顯著特點。細觀盒內及外底的斷紋,分佈均勻自然,若非經歷了500年以上的歲月變遷,很難形成。至於最重要的蓋面牡丹漆層,絲毫不見翹裂,更可見此盒工藝之上乘。
明朝洪武年間成書的《格古要論》如是說:「剔紅器無新舊,但看朱厚色鮮紅而堅重者為好。剔劍環、香草者尤佳。若黃地子剔山水人物及花木飛走者,雖用工細巧,容易脫起。」觀此永樂漆盒,恰與明人審美標準相符。
順帶一提,元代以來,漆器年款都是針刻小字,上面「張成造」如是,本器「大明永樂年製」如是。直到永樂之後的宣德一朝,宮廷方改以刀刻填金大字開創新例,自後至有清一代,御用漆器年款都循此規。
明永樂 剔紅碗托「大明永樂年製」款
尺寸:高7.6 cm;直徑17.1 cm
來源:
- 邁克希利(Mike Healy)中國漆器珍藏
- 亞洲私人收藏
展覽:
- 2002年12月至2003年4月,茱莉亞·懷特與包燕麗策展 檀香山藝術學院《邁克希利珍藏中國漆器精品》
- 2005年9月至12月,美國中國研究所
- 2006年1月至4月,聖塔芭芭拉美術館
出版:
- 2002年,檀香山藝術學院《邁克希利珍藏中國漆器精品》,76-77頁
宋朝是中國文化史上的高峰,四般閒事「燒香點茶,掛畫插花」,啟迪了接下來千年的文人生活。其中,茶道對工藝發展影響尤其深遠。這件永樂年間的剔紅碗托,便是承繼了宋代茶盞托的基本造型,再加以裁剪變化。
本托作葵花六瓣式,高圈足微撇,上接中空無底圓碗。通體黃地雕朱漆牡丹菊花卷葉紋,高貴典雅;內表漆黑,足內針劃「大明永樂年製」六字款。此類碗托,多配瓷碗使用,既可固盃皿,又可免燙損,在宮中許多場合皆有用武之地。北京故宮便有一件近例可比,同為永樂年製之剔紅碗托,為清宮舊藏。
中華傳統中,百花皆有寓意。其中,牡丹無疑為最經典的紋飾,有富貴花之譽,自古以來便深受喜愛。菊花名列「四君子」之列,加上陶淵明詠菊名句「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也成為高風亮節的代表。
對收藏家而言,無論是以之賞茶會友,或是閒時上手把玩,也是樂趣無窮。
碗托為中空設計
通體黃地雕朱漆牡丹菊花卷葉紋
足內針劃「大明永樂年製」六字款
北京故宮的永樂朝近例
商代 青銅饕餮紋帶出戟方彝
尺寸:13 x 9.5 x 9.5 cm(蓋);16.5 x 13 x 9.5 cm(器身);25 cm(總高)
來源:1989年購於香港Wui Gu Hin
L&H是次展覽主題為「御製漆器與中國高古及早期青銅器」,故在珍罕的剔紅收藏以外,也呈獻橫跨商周至春秋戰國的青銅重器。
喜歡研究中國古代史的朋友,對「彝」必不感陌生,因為此字是宗廟禮器的統稱。至於「方彝」,則專指這種形似小屋的獨特青銅器。幾乎所有青銅器,都可以用來解釋商人尊鬼神、重祭祀的傳統,然而方彝就點出了當時另一項鮮為人知的文化 - 重屋。
商周大型宮殿以現今技術復原後,建築都呈四坡狀,與方彝器蓋設計相像;方彝長方,蓋和鈕皆為四阿屋頂形,亦恰恰是殷人建築上的「重屋」式樣。又例如以婦好*墓出土的偶方彝為例,蓋上七個方形槽排列規整,像極房子屋椽。
學者按此邏輯考據,推敲由於當時只得宗子有權在宗廟祭祀,故商王等高級貴族便要求以宮殿式樣製作青銅禮器、即方彝,以彰顯其尊貴身份。
獸面其實是上古神獸饕餮,乃商周青銅器主要紋飾
上述說法也有證據支持。考古發掘顯示,方彝只見於大型墓葬,故主人要不是商王或王后,也至少是貴族以上的階層。
本方彝長方形口,平沿,深腹,平底。器身飾雷紋錦地,四面中部、四角相應位置皆有出戟,更顯古青銅之霸氣。彝蓋為四阿式,蓋沿之上為相對龍紋,由出戟隔開,上飾獸面紋。方彝腹部,則飾以三層飽滿的大獸面。
這個獸面,其實是上古神獸饕餮,乃商周青銅器主要紋飾。傳說這頭惡獸貪吃,永不滿足,故在酒器和食器上鑄成一雙大眼,但無下顎,警惕貴族不要揮霍無度,暴殄天物。
西周 青銅饕餮紋方座簋
銘文:伯恒父作寶尊彝
尺寸:口沿直徑19.5 cm;高24 cm;寬30 cm
來源:
- 台灣私人收藏,1980年代購於香港
- 台北富博斯拍賣,2018年4月21日,Lot 5024
「九大簋」這種盛宴,大家沒吃過也一定聽過。其實「簋」和鼎一樣,是禮樂祭祀常用禮器,主要用以盛載煮好的飯、小米、黃豆。腹部圓潤,碗狀,附環耳。
簋在商初殷墟時期並不多見,及至商末才開始普及。周取商而代之後,由於注重「禮」的法規,簋晉身為帝王貴族重要祭祀儀式裡必不可缺的禮器。中央政府當時嚴格控制各階層可以使用的簋和鼎數量,據史書記載,天子是九鼎八簋、諸侯是七鼎六簋、卿大夫是五鼎四簋,士則只能用三鼎二簋。
本簋口沿外侈,鼓腹略垂,腹兩側鑄雙獸耳,圈足下鑄方座。簋身前後兩側出戟,飾饕餮紋,並以雷紋為地。圈足四面出戟,飾鳥紋。方座頂上四角飾小型饕餮紋,座身四面亦飾饕餮紋。
簋內底所鑄銘文為「伯恒父作寶尊彝」。「作寶尊彝」,意為鑄造這件寶貴的祭祀用器。至於「恒父」,山西省曾出土兩件帶此名的青銅器,其身份則尚待考證。
戰國 越王者旨於睗劍
銘文:戉(越)王 者(諸)旨(稽)於 睗
尺寸:52.5 cm長;5 cm寬
來源:1989年購於香港Wui Gu Hin
「者旨於睗」四字,看上去陌生難解,其實是一個名字。越王勾踐大家都知道,「者旨於睗」是他的兒子,繼位後勵精圖治,使越國得以繼續成為一方霸主。
春秋戰國的人物,歷史所載往往篇幅少,且不同著作各有說法。者旨於睗也是如此,他叫鹿郢,又名與夷或於睗,《史記》則稱之為鼫與。據考古研究,這些名字可能是同音通假字,也可能是訛字誤傳。例如有學者分析指,「者旨」即「諸稽」,是越王的氏;「於睗」即「與夷」,是他的名。
雖然學術界對這位越王的名字有諸般解釋,但者旨於睗劍品質之優良則是各家公認。在中國青銅文化中,越國兵器冶煉水平尤其出眾。《莊子》有言:「夫有干越之劍者,柙而藏之,不能用也,寶之至也」。越劍之中,又以如本品般帶銘文者尤為精良。
上海博物館的越王者旨於睗劍
劍格銘文「者旨於睗」,圖左為本器,圖右為上海博物館之例
本器劍體寬闊,中脊起線,雙刃呈弧形於近鋒處收狹。圓盤形劍首,圓莖上有兩凸箍,箍飾變形獸面紋。劍格兩面鑄雙鉤鳥蟲書銘文,正面為:「戉(越)王戉(越)王」,反面為「者旨於睗」。
者旨於睗在位六年間曾鑄造多柄寶劍,同銘青銅劍如今多見於內地重要博物館,包括北京故宮、上海博物館、浙江省博物館等。其中,浙江省博物館收藏的一柄,便是於1990年代在香港從日本藏家手上購得。
另有一點補充。對於「何年開始劃分為戰國」這個問題,學術界有不同意見。者旨於睗於公元前463年-前458年在位,這段時間有學者視為春秋之末,也有人認為屬戰國之初。
其他精選展品
漆器和古青銅以外,是次展覽古玩還涵蓋玉器、瓷器、金銀器、佛教藝術範疇,悉數來源有序,不是由Spink & Son、Bluett & Sons等名古董商經手,便是曾於佳士得、蘇富比等拍賣龍頭舉槌,予人十足信心。
此外,部份古玩更為頂尖藏家舊藏。例如一件嘉靖年製的五彩瓷碗,便曾為Alfred Clark夫婦雅蓄。
Alfred Clark伉儷於1920年代始蒐集珍藏,對倫敦東方陶瓷學會貢獻良多,積極助籌展覽。夫婦品味高雅,收藏盡是珍品,大英博物館不少藏品即由二人惠贈。2014年,「北宋 定窯劃花八棱大碗」在香港蘇富比上陣,HK$1.46億天價成交,便是這對伉儷的舊藏。
明晚期 17世紀 褐皮青玉臥馬
尺寸:長23 cm;高 8cm
來源:
- 1961年11月21日,購自倫敦古董公司Spink & Son
- 英國坎布里亞郡私人收藏
- 2015年11月11日,英國多塞特郡杜克拍賣行
明嘉靖 五彩開光雉雞紋碗 後鑲銀鎏金
直徑:10.4 cm
來源:
- 1923年,R.W. Brandt 收藏
- Alfred Clark夫婦收藏
- 1953年3月24日,倫敦蘇富比,拍品編號60
- 1953年,倫敦古董公司Bluett & Sons
- Charles J. Aron收藏
- 1963年,倫敦古董公司Bluett & Sons
- 1963年,Leonard Dreyfus夫人收藏
- 1980年代,紐約藝廊Ralph M. Chait Galleries
展覽:
- 1950年,倫敦東方陶瓷學會《明代和滿清彩瓷》,展品編號119
- 1957年11月15日-12月14日,倫敦東方陶瓷學會《明代藝術》,展品編號219 (C. J. Aron借展)
出版:
- 1923年版,R.L. Hobson著《明代瓷器》第116-117頁,圖版6,圖2,紐約
- 1970年版,Warren E. Cox著《陶瓷集》卷1,圖版140和第485頁,紐約
- 2011年版,Roy Davids與Dominic Jellinek著《來源》第50頁,英國
明宣德 鎏金銅觀音
高度:13.3 cm
來源:
- 1910年1月5日-2005年1月12日,美國Baroness Garnett Von Stackelberg男爵夫人藏,於1932-1945年間購自上海
- 2006年5月30日,香港佳士得,重要中國瓷器及工藝精品
- 泰國私人收藏
出版:
- 2013年版,Bigler, Robert R著《藝術與信仰的交界 公元12至15世紀藏漢佛教圖像與法器》第84頁, 圖31,蘇黎世
明 15世紀 藏漢 鎏金銅大黑天
高度:22.5 cm
來源:
- 2000年3月,紐約蘇富比,印度及東南亞藝術
- 安特衛普,Marcel Nies Oriental Art
- 2002-2015年,西班牙聖安德烈斯沃拉侯爵M.Ignacio De Ramon-Laca, Marques de la Volla de San Andres收藏
- 泰國私人收藏
出版:
- 2000年11月版,Marcel Nies Oriental Art《神聖世界之窗》安特衛普
元/明初 龍泉青瓷蓋罐
高度:35.3 cm
來源:
- 2008年5月13日,倫敦佳士得,拍品編號181
- 2012年3月22日,紐約佳士得,拍品編號1971
- 2013年5月29日,香港佳士得,中國宮廷御製藝術精品;重要中國瓷器及工藝精品,拍品編號2243
- 愛爾蘭私人收藏
日本 鎌倉時代 12世紀 阿彌陀佛漆造像
高度:98 cm
註:C14碳同位素鑑定此器產於公元12世紀
來源:
- 日本Tomoki Imadegawa 藝廊
- 泰國私人收藏
唐代 銀鎏金花鳥紋帶蓋碗
蓋:直徑21.5 cm;高4.8 cm
碗:直徑21.2 cm;高8.8 cm
蓋銘文:杞 六 女
來源:
- 2001年購於香港Mandala Fine Arts
利特頓&軒尼詩亞洲藝術 Littleton & Hennessy Asian Art|2023年 TEFAF 歐洲藝術與古董博覽會
博覽會地址:MECC, Forum 100, 6229 GV Maastricht
展位:168
展覽主題:御製漆器與中國高古及早期青銅器
展覽日期:2023/3/9(周四)至3/19(周日)
官方網址:www.littletonandhennessy.com
官方郵箱:mark@littletonandhennessy.com
電話:+44 7717 825828
掃瞄二維碼添加「利特頓&軒尼詩亞洲藝術」官方微信公眾號
掃瞄二維碼聯絡「利特頓&軒尼詩亞洲藝術」合伙人Mark Slaats
掃瞄二維碼瀏覽本次展覽圖錄
掃瞄二維碼瀏覽本次展覽圖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