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日本旅遊,美食是必不可缺的環節。大家又有否好奇,我們所品嚐到的這些美食,是甚麼時代開始興起的?
江戶時代(17至19世紀),東瀛飲食文化蓬勃發展。壽司、天婦羅、蕎麥麵等經典和食大行其道;味噌、醬酒、醋等調味也開始普及。日本人不但自己做飯,也更喜歡到屋台(路邊攤)或料亭(高級餐廳)享受美食。
最近,東京的太田記念美術館正舉辦特展,呈獻91幅出自歌川國芳、葛飾北齋、歌川廣重等大師的浮世繪,帶大家盡覽江戶時代的美食眾生相。
歌川國芳《縞揃女弁慶 松の鮨》|壽司
據日本國家旅遊局資料,壽司的起源可追溯至東南亞湄公河三角洲。當地農夫用鹽和米讓魚發酵,然後只取魚肉來吃。這種料理與水稻種植一同傳到日本,起初人們也棄掉發酵後的大米,後來想到不如把之和魚一同進食。
及至江戶時代,東瀛廚師發明了「早鮨」,意思是速食壽司,做法是把魚生或蛋等食材,放在醋飯團上一起食用。這種壽司瞬間席捲全國,各地廚師紛紛添加地方農產和海鮮極品,創造出全新流派的壽司。
本作名為《縞揃女弁慶 松の鮨》,描繪女士餵小孩吃壽司的情景,其實暗地裡融入了日本傳奇武僧 - 武藏坊弁慶的故事在其中。
傳說中,弁慶在安宅關附近的一棵松樹下,送了一把扇子給村裡的孩童,以讓對方指明前往平泉的捷徑(應該是護送「鎌倉戰神」源義經途中)。本作之中,弁慶變成了女性,松樹變成了松壽司,扇子則巧妙地隱藏在女士衣服的圖紋之中。
喜歡日本美食的朋友都知道,當地食肆喜以「歲寒三友」作為餐品等級,而「松」就是最高級的象徵。
月岡芳年《風俗三十二相 むまさう 嘉永年間女郎之風俗》|天婦羅
根據《米芝蓮指南》,16世紀室町時代,葡萄牙傳教士來到日本,同時帶來了把食物裹在麵粉中油炸的西方烹飪方法,天婦羅在東瀛的歷史由是開始。
16世紀晚期,「長崎天婦羅」首次出現,特色是在麵粉中加入糖,而食材則以加入了清酒的炸漿厚厚地包裹,並加到豬油裡頭去炸。由於炸漿已經調味,因此天婦羅炸好後可以直接食用。如今我們吃到的天婦羅,據說便是由長崎天婦羅演變而來。
此後,天婦羅逐漸往西傳去,首先在關西一帶發展。由於京都一帶的蔬菜品質出眾,且當地其時佛教信仰興隆,故天婦羅以蔬菜為主,用油也換成芝麻油或其他蔬菜油。
18世紀晚期,天婦羅終於傳到江戶。由於鮮魚供應穩定,天婦羅多以海鮮製作,芝麻油也碰巧很能去除魚的腥味。與此同時,大家開始用竹籤進食天婦羅,以免雙手變得油膩。
歌川國芳《木曽街道六十九次之内 守山 達磨大師》|蕎麥麵
據考究,早在繩紋時代,日本已經開始種植蕎麥。早期食法相當多元化,包括蕎麥粥、蕎麥麵球、蕎麥餃子、甚至用蕎麥麵團做成糕點。由於蕎麥生命力頑強,即使土地貧瘠也能結出果實,可說是古代的窮人恩物。
相對而言,真正一條一條的蕎麥麵,差不多到江戶時期才開始有文獻記載。
其時,蕎麥麵與壽司、天婦羅一樣是大受歡迎的快餐。據悉,日本人除夕吃蕎麥麵的傳統,也是這時開始流行起來。
畫名中的「木曽街道」,是江戶時代的一條貿易路線,起點在東京的日本橋,終點為京都三條大橋,途中有69個宿場(類似驛站),所以稱為「木曽街道六十九次」。這種以街道或路線宿場為系列的做法,在浮世繪相當常見。
四代歌川國政《志ん板猫のそばや》|蕎麥麵
浮世繪之中,有一種稱為「玩具繪」,流行於江戶末期至明治中期,專為兒童創作,讓他們學習日常生活知識。存世玩具繪之中,光是貓的作品就有100種以上,本作便是其中之一。
令「貓咪浮世繪」成為風潮的人物,首推活躍於幕府末期的歌川國芳。據說他不但總是養著一群貓,連工作時也要把貓抱在懷裡。愛貓離世後,歌川國芳更會把之埋葬在寺院,授戒名和立牌位。
最初,歌川國芳是「正常地」繪貓,即是貓咪多以人類寵物的姿態現身。後來,他更喜歡讓貓咪擬人,創作出許多玩味感十足的作品。
《志ん板猫のそばや》局部
《志ん板猫のそばや》局部
《志ん板猫のそばや》局部
是次展出的浮世繪作品有91幅,除了上述的壽司、天婦羅、蕎麥麵以外,還涵蓋刺身、煮物、鍋料理、昆布、枝豆、水果、糖果等食品,乃至屋台、料亭、魚市場等地方。
《江戶美食》展覽由太田記念美術館舉辦,展期至本月26日。美術館專攻浮世繪藝術,藏品超過14,000件,位於澀谷區,就在原宿與表參道一帶,交通相當便利,最近到東京旅遊的朋友不妨順道參觀一下。
葛飾北齋《東海道 鞠子》|山藥泥湯
歌川広重《鯛 鯉 鰹》|魚
歌川國貞《十二月ノ内 水無月 土用干》|西瓜
歌川國芳《東都名所 大森》|採集海苔
歌川豊國《豊広豊国 両画十二候 四月 三枚続》|鰹魚買賣
歌川広重《東都名所 高輪廿六夜待遊興之図》|屋台
歌川広重《江戸高名会亭尽 山谷 八百善》|料亭
江戶菜|太田記念美術館
地址:東京 都澀谷區惠比壽西 2-8-1150-0001
展期:即日至2024/1/26(1月14日、20日休館)
開放時間:10:30am - 5:30pm
入場:JPY 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