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保利秋拍|西藏佛教藝術巔峰 丹薩替寺的普巴金剛與金剛亥母

丹薩替寺,標誌著西藏藝術史的巔峰,於14至15世紀乃西藏地區最富裕、最重要的寺廟之一。在藏地的雕塑與建築美術發展史上,丹薩替寺長期以來被認為是西藏一大珍寶。奈何寺廟後來被毀,寺內珍貴造像散落各地。

在藝術品市場,只要是源自丹薩替寺的作品,一直受到全球造像愛好者關注。一尊來自丹薩替寺的普巴金剛與金剛亥母造像,下月將在北京保利上拍,估價RMB 1,200萬 - 2,200萬(HK$1,360萬 - 2,500萬;NT$5,200萬 - 9,500萬)。同場還有多尊明清時期的佛教造像及唐卡,萬勿錯過。


14世紀 普巴金剛與金剛亥母(丹薩替寺)|估價:RMB 1,200萬 - 2,200萬

此尊十四世紀普巴金剛,出自西藏山南地區桑日縣著名的丹薩替寺,寺廟建於南宋紹興二十八年(1158年),為帕竹噶舉派的祖寺,在西藏14至16世紀的二百餘年間,丹薩替寺是西藏山南至衛藏地區最大和最有影響的寺廟之一,長期以來被認為是西藏的一大珍寶,並因其獨特的佛塔建築樣式而蜚聲海內外。此尊普巴金剛即應出自丹薩替寺獨特的佛塔之上。

丹薩替寺位於西藏自治區山南地區桑日縣境內,縣駐地以南、雅魯藏布江北岸的帕木竹渡口。這裡海拔4,500米,足以俯瞰腳下數十公里的雅魯藏布江。寺院依山而建規模宏大,佈局合理,整體建築群東西長約1,000米,南北寬約500米,佔地面積約30多萬平方米。1158年由噶舉派僧人多吉傑布創建,建寺之後,多吉傑布在該寺收徒傳法十多年,因其地名叫「帕竹」,該派發展為帕竹噶舉派,丹薩替寺遂成帕竹噶舉派的主寺。多吉傑布本人也被稱為帕木竹巴。多吉傑佈時期,丹薩替寺僅有其修行用的一間屋子。1198年起,方由多吉傑布的兩位大弟子直貢巴、達隆唐巴開始修建祖拉康大殿。丹薩替寺的宗教地位非常高,到14至15世紀時已是西藏地區最富裕、最重要的寺廟之一。


丹薩替寺

帕竹噶舉,噶舉派的四大分支中最大的分支。其創世人是達波拉傑的著名弟子帕木竹巴(1110-1170年),他出生在西康南部的智壟那雪地方,少年時代在家鄉拜師學經,九歲時出家當僧侶,取名為多傑嘉布;十九歲時有機會侍從一位富人進藏遊學,廣泛修習寧瑪、噶當、薩迦等不同宗派的教法;後來拜見達波拉傑專門研習達波噶舉的教法,並成為達波拉傑的著名弟子。隨後帕木竹巴又返回自己的故鄉西康,並在那裡廣收門徒,傳授以達波拉傑所傳密法為主要內容的教法,並獨具一格,名聲大振。1158年,帕木竹巴放棄在家鄉的傳教活動又返回西藏,在丹薩替寺修煉傳教達十三年,最後在該寺圓寂。在1208年出身於當地豪族郎氏家族的僧人扎巴迥乃(1175-1255)作了該寺寺主,從此,寺主一職專由郎氏家族兄弟叔侄世代承襲。帕竹噶舉與政治的關係最為密切,該派曾同朗氏家族一起建立了政教合一的地方政權,並統治衛藏地區達一百三十多年,直到1481年才由其屬部後藏仁蚌巴推翻。由此可見作為帕竹噶舉祖寺的丹薩替寺何以在12至15世紀之間積累如此浩瀚的財富,成為了當時藏地聞名的宗教、政治、文化中心。


12世紀末-13世紀初 帕木竹巴 藏中|藏於美國克利夫蘭藝術博物館

而在藏地的雕塑與建築美術發展史上,丹薩替寺長期以來被認為是西藏的一大珍寶,概因其特殊的大佛塔而蜚聲世界—扎西戈芒的佛塔(吉祥之門佛塔)。此塔相傳為創派祖師帕木竹巴的弟子止貢巴根據自身獨特的視覺創意建立而成,由多層的銅鎏金雕塑組合而成的,由手藝精湛的紐瓦爾藝術家創造,用料豪奢,不惜工本,裝飾華麗,氣宇軒昂,高超過10英尺,塔身周圍供奉著造像,鑲嵌著各種寶石,金碧輝煌。無疑標誌著西藏藝術史上的巔峰,在喜馬拉雅藝術史上彌足珍貴。其營建時的基本思路:一個華麗的蓮花從最底層托起了巨大階梯結構的佛塔,四周裝飾著許多獨立的神像和飾有浮雕神像的嵌板。佛塔階梯的層級越高,在宗教上的地位就越高。從下到上,分別是護法層,女神層,佛陀層,冥想神層與頂層。既延續了傳統舍利靈塔紀念與供奉的宗教含義,亦創新的將密續曼荼羅的形式引入供奉儀軌之中,是丹薩替寺最富有代表性的雕塑藝術至寶。


丹薩替寺未毀前內景圖 佛塔底部


歷史學家朱塞佩-圖齊科考隊所拍攝的照片


扎西戈芒佛塔復原線描圖 標黃色為密宗神祇階梯層

而上述所有關於丹薩替寺及其佛塔的描述,其依據都來自於意大利人圖齊於上世紀對丹薩替寺的造訪。1948年,當圖齊進入丹薩替寺大經堂時,被多座金碧輝煌的巨大佛塔所深深震撼,這些經歷與隨行攝影師梅爾所拍攝的一系列照片最終刊載於《去拉薩及其遠》一書中。上世紀六十年代,丹薩替寺被毀,而圖齊團隊所留下的這些照片則成為丹薩替寺多門塔唯一的影像資料。而寺院被毀之後另有三百多尊造像在遺址處出土,散見於西方的各大小公私博物館、私人收藏、藝術市場和拍賣會上的丹薩替寺或者同時期丹薩替寺風格的造像大約有100多尊。且多為天王、女性護法神、或者建築構件,但只要是源自丹薩替寺的作品在藝術品市場一直受到全球造像愛好者的關注。同出於丹薩替寺的造像可參考北京保利2017年6月7日Lot 5816 西藏14-15 世紀大隨求佛母,成交價RMB3,450萬。


14-15世紀末 大隨求佛母 西藏(丹薩替寺)|北京保利2017年6月7日 Lot 5816 成交價RMB34,500,000

普巴金剛又名橛金剛,為寧瑪派大瑜伽續中的意事業續,其教法為蓮花生所傳入西藏,後來分別傳給赤松德贊、依喜措嘉和那南多傑敦珠等人,形成國王、佐摩、那南等三種不同的伏藏傳承。雖大多為寧瑪派所傳,但薩迦派也有直接傳自蓮師弟子的傳承。普巴金剛因傳承不同而有很多種不同造型,最常見為三面六臂獨尊或雙身的造像。由於修此法的除障和事業成就特別顯著,因此各教派的密教行者都頗為重視。

此尊普巴金剛有著丹薩替寺造像的典型樣式,臉型寬大,面部飽滿,杏仁狀的大眼傳遞出強烈的宗教力量,軀體四肢粗壯,銅質精煉,鎏金厚重,周身鑲嵌各色寶石,鑄造工藝極為精湛,是尼藏藝術風格的絕佳代表。其背後可見用於固定塔身的構件,由此亦可判斷此尊普巴金剛應確定無疑出自扎西戈芒佛塔塔身之上,而非受丹薩替寺影響之造像風格,且位置就在塔身七層的最上兩層,即金剛界曼荼羅,殊勝難得。其出自美國著名作家與詩人John Goodwin,為數位美國重要私人收藏家遞藏,並數次參與美國重要佛教美術展覽,來源清晰,流傳有序,藝術性與宗教性並重,極為珍罕。


清乾隆 喜金剛(六品佛樓)|估價:RMB 650萬 - 950萬

主尊八面十六臂四足。八面分兩層:上層一面,在赤髮中;下層七面。每面各三母,頭戴骷髏冠,赤髮忿怒相。赤裸全身,肩披帛帶,腰束虎皮裙,佩飾耳璫、人頭和骷髏頭項鬘、臂釧、手鐲、腳鐲。左元手持金剛鈴,右元手持金剛杵,雙臂相交,擁抱明妃;左副手自上而下分別持花枝、弓、喀章嘎、羂索,右副手自上而下分別持寶劍、箭、法輪、嘎巴拉碗、顱棒、三尖叉、金剛斧。前一對足下各踩二人,皆俯臥,手持法器。明妃一面三目二臂,頭戴骷髏冠,忿怒相。左手舉嘎巴拉碗,右手持鉞刀。右腿環繞主尊腰間,展右立於橢圓形覆蓮底座上。

此尊持兵器喜金剛從銅質、工藝、風格等各個方面均明確體現其出自清代乾隆宮廷佛樓之中,尤其37.5公分的標準尺寸,更將其來源指向宮廷六品佛樓,且屬於大品,數量極為稀有。此處以故宮現存最完整的佛樓——梵華樓作為範例,可參考三室無上陰體根本品中供奉於紫檀供桌上的九尊主佛中的左數第三尊:持兵器喜金剛佛。

目前在拍賣市場上所能見到的所謂六品佛像以小方格內所供銅像居多,桌上的大佛像則少見,此件即為為數不多的大像,整座佛樓應有54尊大像,且供奉於紫檀條案之上。六品佛樓所有的銅造像就分佈在二樓。樓上除明間以外的東西兩邊三間內,每一間靠北牆紫檀木供案上各供九尊大的銅佛像,它們是每品重要的代表性尊神。東西兩邊牆上各嵌入一個木櫃。木櫃上方各有61個小格,每個小格內供小銅佛一尊。小格分為五層,由上往下,第一層13格,第二層12格,中間一層11格,第四層12格,第五層13格。第一層和第五層銅佛最小,第二層和第四層次之,中間一層佛像最大,高在25-30厘米之間。東西兩面方格加起來共供小銅佛122尊。下方是六扇紫檀木雕花門,內存鞔皮木箱,箱內主要存放每部應供奉的法器和經書。 122尊小銅佛加上桌上所供大銅佛像9尊,共計131尊,6品間內總計供大小銅佛786尊。

藏傳佛教格魯派(黃教)主張修學佛法當由顯入密、顯密兼修,將整個修行過程分為六個次第亦即六品,以此六品經典教義為基礎,以佛造像、唐卡、佛塔等法物具像地、立體地供奉,系統表現其修行思想的佛堂即是六品佛樓。以北京故宮博物院現存最為完整的梵華樓為例,其內七開間,明間以外的六室,代表藏傳佛教修行的六個部分,故而清代宮廷稱之為「六品佛樓」。六室由西向東依次是:一室般若品、二室無上陽體根本品、三室無上陰體根本品,四室瑜伽根本品、五室德行根本品、六室功行根本品。室內按照藏傳佛教顯宗即般若品;密宗四部中事部即功行根本品;行部即德行根本品;瑜伽部即瑜伽根本品;無上瑜伽部份為兩品,即無上陽體根本品、無上陰體根本品,合計為六品,按此供設佛塔、佛像、畫像、供器、法器。在這狹窄的建築空間中,集合了藏傳佛教供奉的顯密教主要神像,諸佛菩薩的部位都有周密安排,體現出其神系龐大、形象豐富的特點。從建築到文物構成一個凝固的歷史空間,使得二百多年前的歷史形態得以完整保留,是研究清代宮廷藏傳佛教文化形態的可靠標本。對於清代漢藏佛教文化藝術交流研究、清代的民族與宗教關係研究亦有重要意義。

從乾隆二十二年至四十七年間(1757-1782年),清宮先後修建和裝修的六品佛樓達八處之多,其中多數已經面目全非,不為人知,或者夷為平地,被人遺忘,梵華樓是其中唯一的一處目前仍保存完整的原狀,也是六品佛樓陳設模式的定型之作,成熟之作。乾隆皇帝耗費巨大財力建造六品佛樓,梳理龐雜紛繁的藏傳佛教神系。從表面上看,反映了他對藏傳佛教信仰的高度熱情和祈福的心態;深層來看,清代疆域和政治的大統一不可避免地在思想界產生影響,及對思想上的大一統的要求。這在乾隆皇帝身上顯得尤其突出。他在位的大部分時間裡,中國的廣闊疆域內各民族交流頻繁,天下富足,承平日久,加之乾隆本人深厚的文化修養,許多巨大的文化工程得以進行並完成,最著名的如《四庫全書》、《同文韻統》等的編纂。在佛教方面也是如此,漢文、藏文、滿文、蒙文《大藏經》的整理、翻譯和刊刻、《四體番咒全藏》的編纂、六品佛樓的設計與建設等均應是此思想的反映。

藏傳佛教神系紛繁複雜,要將其調理出來,工程浩大,在西藏本土也無先例,況且六品佛樓還要求將黃教的根本思想通過佛堂的佈局、諸品神系的安排以及諸神圖像學特徵具像地、立體地表現出來,其難度可想而知。設計者必須對黃教教義有廣泛而深刻的理解,對藏傳佛教神係有清晰的認識和把握,對圖像學有極為豐富的經典修養和實踐經驗。所以我們可以把梵華樓的內部陳設看作是清乾隆時期對密教四部神系完整化和系統化的建構,是最為豐富、最為龐大的藏傳佛教圖像學的寶庫,是宏觀把握藏傳佛教神系構架的有力嘗試。


佛日樓


梵華樓 三室無上陰體根本品 紫檀供案

據清代檔案記載,慧曜樓、梵華樓從佛教角度稱為「妙吉祥大寶樓」或「六品佛樓」,是清宮庭佛堂中一種重要模式。與此樓形制相同的佛堂,京內外共有八座,其中紫禁城外四座,分別是圓明園梵香樓、承德避暑山莊珠源寺眾香樓、承德普陀宗乘之廟六品佛樓、承德須彌福壽之廟六品佛樓;紫禁城內四座,即慧曜樓、淡遠樓、寶相樓、梵華樓。現在紫禁城外四樓只有承德須彌福壽之廟六品佛樓建築尚存,但文物失散;紫禁城內慧曜樓、淡遠樓已毀,寶相樓文物已不完整;唯有梵華樓碩果僅存,建築完好,陳設齊整,包括了佛像、畫像、法器、佛塔等諸多文物,至今仍基本保持著清代乾隆時期的舊貌,是紫禁城內一處重要的藏傳佛教神殿。由此可見,此尊造像亦於早年流出於以上所提及的幾座佛樓之中,在清代宮廷造像收藏領域有著難以撼動的尊貴地位。


清乾隆 寶生持唐卡(須彌福壽之廟)|估價:RMB 320萬 - 520萬

須彌福壽之廟碑碑記

黃教之興,以宗喀巴為鼻祖,有二大弟子:一曰根敦珠巴、八轉世而為今達賴喇嘛。一曰凱珠布格將克巴勒藏,六轉世而為今班禪額爾德尼喇嘛。是二喇嘛,蓋遞相為師,以闡宗風,而興梵教。則今之班禪額爾德尼喇嘛,實達賴喇嘛之師也。達賴喇嘛居布達拉,譯華言為普陀宗乘之廟。班禪額爾德尼居扎什倫布,譯華言為須彌福壽之廟。是前衛、後藏所由分也。

辛卯年,曾建普陀宗乘之廟於避暑山莊之北山,以祝厘也,亦以土爾扈特歸順也。今之建須彌福壽之廟於普陀宗乘之左岡者,則以班禪額爾德尼欲來覲,而肖其所 居,以資安禪。且遵我世祖章皇帝建北黃寺於京師,以居第五達賴喇嘛之例也。然昔達賴喇嘛之來,實以敦請,茲斑禪額爾德尼之來,則不因招致而出於喇嘛之自願來京,以觀華夏之振興黃教,撫育群生,海宇清宴,民物籽寧之景象。適值朕七旬初度之年,並為慶祝之舉也。夫聯七旬不欲為慶賀繁文,己預頒諭旨。而茲喇嘛之來,則有不宜阻者,蓋國家百餘年昇平累恰,中外一家。自昔達賴喇嘛之來,至今亦百餘年矣。且昔為開創之初,如喀爾喀,厄魯特,尚有梗化者。今則重熙休和,喀爾喀久為世臣,厄魯特亦無不歸順。而一聞班禪額爾德尼之來,其歡欣舞蹈。欲執役供奉,出於至誠,有不待教而然者。則此須彌福壽之廟之建,以揚歷代致治保邦之漠烈。下以答列落傾心向化之捆忱,庸可已乎?既為記,復作贊言(從略)。

乾隆四十五年歲在庚子夏六月上浣御筆


須彌福壽之廟碑

康熙皇帝曾言:「朕思治天下之道,非奉一己之福,合天下之福為福;非私一己之安,遍天下之安為安。柔遠能邇、自古難之。我朝祖功宗德,遠服要荒;深仁厚澤淪及骨髓。蒙古部落,三皇不治,五帝不服,今已中外無別矣。……念熱河之地,為中外之交,朕駐蹕清暑,歲以為常。而諸藩來瞻禮亦便。」所謂「中外之交」即指大清王朝的北部邊陲,也就是清代皇帝唯一擔憂的疆域危機地區,那時候海患與洋人還不足為懼,剛剛平叛之後的康熙皇帝正計劃著為天下謀長久的安生福澤,開始了清代特有的以寺廟為連接點而形成的宗教外交屏障的國家建設規劃,後來的雍正皇帝、乾隆皇帝都積極執行了康熙聖祖所製定的這一系列政策,於是,在避暑山莊之外,以百川歸海、眾星捧月之勢,肇建了與山莊和諧的承德「外八廟」,有漢式常規建築「迦蘭七堂」、也有仿新疆固爾扎廟的安遠廟,亦有仿西藏山地寺院建築的普陀宗乘之廟以及須彌福壽之廟。在這之中,最為獨特的即為須彌福壽之廟。

須彌福壽之廟是為迎接六世班禪來承德而建的。在修建時,是模仿了西藏日喀則的扎什倫布寺,其主要經堂,周圍有群樓圍繞,在寺廟佈局上為典型的藏傳佛教寺廟,但在建築個體和西部裝飾上又帶有強烈的漢式風格,於乾隆四十五年(1780)落成,是外八廟建築群中最後建成的,代表了這一防民族政策與外交方針的完善。按照乾隆皇帝所題《須彌福壽之廟碑記》中所言:「然昔達賴喇嘛之來,實以敦請,茲班禪額爾德尼之來,則不因招致而出於喇嘛之自願來京,以觀華夏之振興黃教,撫育群生,海宇清宴,民物籽寧之景象。」亦可見康熙皇帝所希冀的'天下之福、天下之安'在乾隆朝終於得以實現。1779年元月,後落政教首領六世班禪由日喀則啟程,跋涉二萬餘里來承德為乾隆慶祝七十壽辰。此時,四海昇平,八方寧靖,乾隆皇帝深感聖祖英明,繼續推行宗教懷遠政策,於是仿班禪在日喀則所居之「扎什倫布寺」形式建成須彌福壽之廟,為迎接班禪的到來。


須彌福壽之廟


六世班禪

其主殿上層四脊,各置升降相反的兩條金龍,每條金龍重達一噸多,整個殿頂用掉黃金一萬四千餘兩。採用了藏式紅台,包圍著中心的佛殿。扎什倫布寺主要的殿宇上面覆有歇山式的金頂,須彌福壽之廟內的「妙高莊嚴店」殿,也用了金瓦屋頂。扎什倫布寺中有一棟白色樓房是班禪平素生活起居的住地行宮。在須彌福壽之廟中,為供六世班禪居住,修建了白色的“吉祥法喜” 殿。扎什倫布寺的山坡上建有九層的曬佛台,是全寺最高的建築。在須彌福壽之廟的最高處,則建了一座高七層的琉璃塔。來象徵國家民族的統一和乾隆皇帝的功德。可見乾隆皇帝對此事件之重視。

其寺廟內部所裝飾之唐卡更有專門的樣式與規範,形成了獨特的承德宮廷風格。首先,承德宮廷風格的繪畫基礎依然來自清代的北京宮廷,即中正殿後方的淡遠樓——宮廷唐卡製作作坊,以及如意館——宮廷繪畫作坊。以此幅日光普照菩薩唐卡為例,其主尊著菩薩裝,通體繪以朱色,跏趺坐於單層仰蓮座之上,背承鑲嵌百寶之背光,下乘六面須彌座,須彌座及背光各處均與乾隆宮廷唐卡樣式相一致,礦物顏料髮色明艷飽滿,畫工細緻準確而不失自然,在各個方面均保持了一流的藝術水準,整體氣質莊嚴而明媚,同類可參考現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之梵華樓釋迦牟尼佛源流畫像。同時,在乾隆時期宮廷佛教繪畫樣式的基礎之上,整幅作品以祥雲與青綠山水為背景,上為無量壽佛,下左右分別為白度母、綠度母,這一固定的樣式亦成為須彌福壽之廟的代表。其祥雲與青綠山水題材亦成為唐卡這一藝術形式收到中國文化元素影響所產生的最有特色的紋樣之一,同類可擦考現藏於美國紐約魯賓美術館之羅漢唐卡,此二者在祥雲及青綠山水的運用上可相互參照,且在祥雲的表達上,以白色作為高光更為整幅作品增加了精緻典雅之感。第三,日光菩薩的名號,是取自「日放千光,遍照天下,普破冥暗」的意思,其標誌性特徵為其右肩頭花蕊中以朱色所繪之日光。此一菩薩持其慈悲本願,普施三昧,以照法界俗塵,摧破生死之暗冥,猶如日光之遍照世間,故取此名。參考其他同出於須彌福壽之廟的唐卡主題,幾乎均有增福延壽的思想信仰有關,題材寓意又與建廟宗旨完全吻合,反映了當時乾隆宮廷整體對於長壽的希冀。


清乾隆 釋迦牟尼佛源流畫像|現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梵華樓


清乾隆 羅漢唐卡|現藏於美國紐約魯賓美術館

須彌福壽之廟所出之唐卡數量極為稀有,現已知則多收藏於世界各大重要美術館,例如美國舊金山亞洲藝術館所藏之普賢菩薩、蓮花手菩薩以及寶生佛等。此件唐卡源自美國重要私人收藏北美十面靈璧山居,並數次著錄於國際藏傳佛教宮廷美術的展覽與研究著作之中,是同類唐卡中品相最佳、題材最為精美的一幅作品。主尊日光普照菩薩通體繪以朱色,散發出溫暖而祥和的氣質,其容貌完全符合造像量度之規範,而又在造像量度的基礎之上增添了中國傳統繪畫所特有的柔美與細膩,如同其所處的建築一樣:漢藏融合。整幅作品佈局有序,設色華麗端莊,工藝極精,既代表了清代宮廷對藏傳佛教美術傑出的藝術成就,亦證明了康雍幹三朝對於通過宗教懷遠政策以求「天下之安、天下之福」的一以貫之,日光普照菩薩華麗的須彌座與背光後面正是清代盛世的縮影——如意祥雲籠罩下的盛世山水。


清18世紀 羅漢及天王唐卡(哲蚌寺風格)(一組五件)|估價:RMB 350萬 - 550萬

釋迦牟尼佛曾挑選了十六位弟子,要他們留在現今的世界上宏傳保護佛法,直到佛法傳遍整個世界時為止(通常認為這需要五千年時間),這十六位弟子就是十六尊者。從佛法的角度來說,可以將十六尊者看作是釋迦牟尼佛自體的外化和顯現,或者看作是由釋迦牟尼佛恩澤加持的大德聖者。因而,十六尊者可以給各色佛法的信徒帶來普遍的恩澤。這些羅漢都是大菩薩而來,大菩薩示現聲聞​​身完全是為了我們的需要,為了教化我們示範以聲聞比丘身嚴持佛律,是為了我們娑婆世界眾生的根器之苦心示現。

由於十六尊者每個人都有好幾個不同的名字。不同著作還有很多細小的差異。據文獻記載,十六尊者居無定處,他們穿著各色的衣衫,講不同的語言,身份高低不同,門第上下不同,但都有一個共同的目的,就是拯救眾生,衛護佛陀的教義。據說陪伴十六尊者的還有很多他們的弟子。尊者和弟子都穿著各色的衣衫,為解救眾生有情而往來奔波。有的文本還記載說,在印度時十六尊者穿印度僧人裝;在藏在時十六尊者穿藏僧裝;在中原漢地時十六尊者則穿漢地有袖的深色和尚裝。十六尊者造訪眾僧聚集的山林時,總要幫助眾僧修習佛法,獲取成就,還要給他們很多的日常生活用品。

此組羅漢及天王唐卡即描述了十六尊者與四大天王這一主題,按照藏地佛教儀軌,原來應為21幅一組,其中包括十六尊者主題各16幅、四大天王各4幅以及位居正中的主尊釋迦牟尼1幅,共21幅,尚存5幅,極為難得。其整體風格屬於西藏格魯派三大重要寺院之一的哲蚌寺之風格,可參考其措欽大殿二樓的十六羅漢壁畫。


哲蚌寺

哲蚌寺位於拉薩西郊格培鄔孜山腳下,由宗喀巴的弟子絳央曲傑·扎西貝丹始建於1416年,位於該寺頂部的大型建築措欽大殿是其中修建最早的建築之一。措欽大殿二樓的十六羅漢壁畫為五世達賴喇嘛下令創作,為清初西藏官方藝術流派創作的重要遺珍之一,成為後世西藏藏傳佛教藝術中漢式風格的主要來源之一。其十六羅漢壁畫的構圖取法傳統,亦有所創新,首先在敘事性上以場景的形式擔負各個尊者獨立故事的畫面——山水樹木、雪山草地、亭台樓閣、花草雲紋等均為每幅唐卡中心的主尊填補著時空背景;其次,在繪畫方法上以色彩的暈染和線條的勾勒等漢式青綠山水畫法為基礎筆法,而在色彩上則大量使用明度極高的石青和石綠等濃艷誇張的藏地文化所鍾愛的色彩,真實的反映了西藏重要寺院與北京宮廷之間長達數百年的交流與互動,到乾隆時期,雙方通過長期、反复的相互吸收借鑒,最後融合成較為統一的風格和技法,既誕生了此組哲蚌寺風格唐卡,可見其文化內涵除了宗教性與藝術性之外,亦堪稱西藏地方與宮廷藏傳佛教藝術交流和互動研究的重要實例之一。

試分析五幅作品的主題,首先帶花葉冠、自在坐並於體前結禪定印者應為居住在雄偉的岡底斯雪山上的聖者因竭陀尊者(上圖)。因竭陀尊者為了他的弟子的利益,來到岡底斯山附近的色那丹坐靜默修的時候。由於住在色那丹很多的神、非人、夜叉已走上解脫之路,神送給因竭陀一個拂子以便尊者能夠用它搧涼;非人和夜叉送給尊者一個盛滿香枝的香缽,因竭陀收下香缽和拂子,對其進行加持後作為自己的標誌了。此幅作品就形像生動的刻畫了尊者背後的三人,三者神態各異,體態極具動勢,與尊者持重靜修的姿態形成了動靜的對照,極富藝術性。

第二件作品中左手所持經書和右手結說法手印的應為半託迦尊者(上圖),其手印象徵著實現釋迦牟尼佛的教法,喚起慈悲心,向眾生傳播佛法。作品表現了半託迦尊者在其居地三十三天護持和傳播佛陀教法的場景,主尊與其背後的弟子與信眾神態均表現的栩栩如生。其背後以漢地繪畫風格滿繪青綠山水,表現了天神賞賜給他的隱秘之地「花蕊宮」。其天空中的祥雲,以及幾位人物手持的各類法器均可見其受到北京宮廷唐卡風格的影響。

第三件作品表現的應為居住在居住在靈鷲山上的尊者註荼半託迦(上圖)。注荼半託迦尊者者生性愚鈍,常因背不下經而遭嘲笑,但他卻堅定不移地修持佛法,終成阿羅漢果。釋迦牟尼將他說成是改變他人觀念的比丘中最傑出的一位。畫中主尊右手結說法印,左手持拂子正為其弟子進行加持,其身後百花盛開,遠處可見靈山巒起伏,前景湖水中蓮花盛開,將靈鷲山聖蹟之美展現的淋漓盡致。

另外兩幅為四大天王中的二天王像,手中托塔的為守護西方的廣目天王(上圖一),為大鵬鳥的化身,具有「看毒」之法力,是眾龍的鎮主而右手中持勝幢、左手抱吐寶鼠的則為守護北方的多聞天王(上圖二),即畢沙門天王,為四大天王中最著名的一位。兩幅天王唐卡均設色明艷,畫面佈局富有極強的戲劇性,同樣可參考哲蚌寺壁畫中的增長天王局部。

此組唐卡與哲蚌寺壁畫中的十六羅漢主題有著明確的傳承關係,哲蚌寺措欽大殿的十六羅漢壁畫大致創作於17世紀中葉,由西藏當時的官方藝術流派欽孜派和曼塘派創作而成,而此組唐卡從其紋樣與細節上來看則更有可能為18世紀的作品,二者相差了一段時間,但在繪畫風格上均為典型的敘事性羅漢故事唐卡,極有可能同樣出自欽孜派畫家之手。而18世紀的藏地亦有更多的北京宮廷唐卡傳入,無論是如意云紋的運用、亦或是青綠山水的畫法,乾隆宮廷的審美在這組唐卡中表現的更加豐富,這種西藏地區唐卡製作與北京宮廷風格的互動和融合是雙方自主選擇的結果,也是相互認同的體現,此組唐卡可作為清代初期漢藏融合風格的重要例證之一,蘊含著豐富的宗教性與藝術性。


明永樂 釋迦牟尼|估價:RMB 300萬 - 500萬

此像造型端正大氣,為15.5公分的標準尺寸,屬於明代永樂宮廷造像中尺寸較小的一類,工藝極為精湛,金水明麗,原封底且封底未開,通過X光片可見其內包括雞心在內的裝藏應全部保存完好,在已知的明代宮廷造像中堪稱翹楚。

釋迦結跏跌端坐於雙層束腰蓮花寶座上,頭飾螺發,頭頂肉髻高隆,髻頂安寶珠,大耳垂肩。面相飽滿圓潤,五官刻畫精細入微,雙眉似彎月,眉間飾圓形白毫,雙目睜視,目光炯炯有神,隆鼻方口,小巧秀麗;軀體圓實健美,四肢舒展自如。上身著袒右肩袈裟,下身著僧裙,衣紋流暢,質感較強,特別是腿部衣紋呈對稱狀密集分佈,生動表現出僧裙向內收起的自然狀態。左手橫置臍下結禪定印,右手下垂結觸地印,表現釋迦牟尼佛降魔成道時的造型姿勢。

蓮花座為雙層束腰形式,造型規範,上下邊緣各飾一周圓形連珠紋;蓮瓣細長飽滿,上下對稱分佈,且周匝環繞;座面由左至右陰刻“大明永樂年施”六字款,文字細勁,書體柔美,為永樂宮廷造像中的標準款識。蓮座下裝藏保存完好,底部有銅板嚴實密封,由X光片可見佛像內部可見雞心等裝藏物,保有殊勝的宗教加持法力。封底板中央刻有精美的羯磨杵圖案,底部邊緣可見均勻剁出的十六個剁口和大片殘留的硃砂,硃砂痕跡斑駁自然,為明代永樂宮廷造像中極為開門的底座。合金銅鑄造,銅質細密,表面鍍金明亮,色澤迷人。整體造型端莊,工藝精細,法相莊嚴,品相完美,是一尊精美絕倫的古代佛像藝術作品,在現知的明代宮廷造像中堪稱翹楚。

明代宮廷造像是由明代宮廷造像機構和皇家御用工匠精心雕造的佛教造像,屬於藏傳佛像藝術體系中一種重要而獨特的藝術形式和風格。長期以來,明代宮廷造像以造型完美、風格成熟、工藝精細、品質華貴的優勝特質一直成為市場關注的重點,受到藏家、行家和佛教藝術品愛好者的特別青睞和追捧。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在目前現身的明代宮廷造像中,由於造像工匠的不同、造像時間的不一和保存狀況的優劣,這些宮廷造像在藝術品質上表現出明顯的差異,其中大多數造像表現平平,差強人意,只有少量造像表現出精美絕倫的上佳品質,此件釋迦牟尼佛像就堪稱一件明代宮廷造像精品之作,不僅品質極佳,美輪美奐,而且品相極佳,完好無損。


館藏永宣佛像裝藏內容參考

此像以完美的藝術特徵充分展現了明代宮廷造像鮮明的藝術和工藝特點,因此無可置疑地具備了明代宮廷造像所具有的一切歷史、藝術、工藝、宗教和社會價值。除此而外,此像還有一些特別突出的表現值得我們注意。其一,它的整體造型比一般佛像明顯優美,軀體不是那麼豐臃,顯得比較輕盈;它的面部比一般佛像要小巧,五官刻畫也要生動許多,特別是它的雙眼呈睜視,而非常見的低垂的形式,給人清新自然、生動靈秀的藝術美感。其二,它的衣紋的寫實性更加突出,立體感更強,而且衣褶的分佈明顯突破了常規,富於變化,顯得更加流暢自然。其三,全身的鎏金非常明亮,色澤迷人,一種流光溢彩的美感躍然而出,在絢麗的金彩裝飾和襯托下,佛像優美的造型和流暢的衣紋顯得更加華麗,展現出美輪美奐、精美絕倫的藝術魅力。其四,它的體量非常獨特,在現存的明代宮廷造像中,無論是與釋迦牟尼佛題材的造像相比,還是與其他所有題材的造像相比,都是非常罕見的一種高度類型,堪稱稀有難得。其五,此像底部邊緣出現了十六個剁口,與常見的八個剁口明顯有別,剁口數量恰好多了一倍,在永樂宮廷造像上實屬罕見。它們等距離均勻分佈,美觀齊整,凸顯了封藏手法的精緻與講究。其六,它的品相完美之極,不僅整體造型完好,表面光潤無損,而且底部裝藏也保存完好,如此品相在現存的明代宮廷造像中實屬罕見。在這一經久不衰的造像題材中,此尊明代永樂宮廷造像可謂這一門類中難得一見的精品。


精選拍品

14世紀 普巴金剛與金剛亥母(丹薩替寺)

拍品編號:7212
高度:26.5cm
來源:

  • John Goodwin(1912-1994) 遺產(美國著名作家與詩人)
  • Anthony P. Russo收藏,1994年遺產繼承獲得
  • Sandor P. Fuss(美國科羅拉多)收藏,購於2010年

估價:RMB 12,000,000 – 22,000,000

清乾隆 喜金剛(六品佛樓)

拍品編號:7211
高度:37.5cm
來源:巴黎蘇富比 2009年11月4日 Lot 215

估價:RMB 6,500,000 - 9,500,000

清18世紀 羅漢及天王唐卡(哲蚌寺風格)(一組五件)

拍品編號:7216
尺寸:59 x 39.5 cm

估價:RMB 3,500,000 - 5,500,000

清乾隆 寶生持唐卡(須彌福壽之廟)

拍品編號:7210
尺寸:147 x 71 cm
來源:

  • 荷蘭阿姆斯特丹佳士得1995年10月18日 Lot 298
  • Howard Boster(美國波特蘭)亞洲藝術私人古董商
  • Kerry Kaplan(美國波特蘭)
  • 紐約Leiko Coyle亞洲藝術收藏(Kerry Kaplan為Leiko Coyle的教父)
  • 北美十面靈璧山居珍藏 編號AL9

估價:RMB 3,200,000 - 5,200,000

明永樂 釋迦牟尼銅鎏金像

拍品編號:7213
高度:15.3 cm

估價:RMB 3,000,000 - 5,000,000

明宣德 自在觀音銅鎏金像

拍品編號:7214
高度:25.5 cm
來源:歐洲藏家舊藏

估價:RMB 2,200,000 - 3,200,000

清18世紀 赤松德贊唐卡

拍品編號:7215
尺寸:77.5 x 50 cm
來源:紐約蘇富比 2002年9月20日 Lot 72

估價:RMB 1,800,000 - 2,800,000

清康熙 燃燈佛銅鎏金像

拍品編號:7207
高度:26.8 cm
來源:美國藏家舊藏

估價:RMB 800,000 - 1,200,000


拍賣詳情

拍賣行:北京保利
專場:摧破我執——重要佛教美術
拍賣地點:北京四季酒店
拍賣日期:2019/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