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高、孟克大師傑作登陸香港Lévy Gorvy 魏蔚轉戰畫廊首展華麗登場

梵高(Vincent Van Gogh)、孟克(Edvard Munch)的畫作,多由博物館等藝術機構收藏,罕見於私人市場。兩位現代藝術巨匠的畫作,不久前分別在巴黎及倫敦拍賣,分別以HK$1億以上價錢高價成交,亞洲買家表現尤其活躍。

要欣賞這些西方藝術大師的作品,拍賣行和美術館並非唯一選擇,在香港中環的Lévy Gorvy(厲蔚閣)也看得到。這間國際頂尖畫廊現正舉行的春華秋實(Eternal Seasons)展覽,便帶來了上述兩位巨匠罕見於市場的精彩畫作。

今次是佳士得亞洲區前掌舵人魏蔚(Rebecca Wei)成為Lévy Gorvy合伙人後策劃的首場展覽。這位在亞洲藝術界舉足輕重的奇女子,為甚麼把這些以往較常在拍賣會看到的畫作帶到畫廊?背後存在哪些考量?她的腦裡有著怎樣的願景?The Value早前特意訪問魏蔚,上述諸般問題交由她親自解答。


今次乃是魏蔚(Rebecca Wei)由拍賣界轉戰畫廊後首次展覽


險遭大火燒毀的梵高畫作

梵高(Vincent van Gogh,1853-1890)《巴黎公園風景》|油彩 畫布

創作時間:1886年
尺幅:38.1 x 45.7 cm

今次展覽的畫作背後都充滿故事。例如孟克在經歷精神崩潰後繪下畫作,畫作充滿突破逆境的正能量。人生無常乃是正常不過,面對逆境應沉著面對,解決問題。希望大家欣賞大師傑作之餘,亦能藉此機會反思人生。

先由梵高說起,相比巴黎蘇富比早前拍賣的《蒙馬特街景》,《巴黎公園風景》尺幅較小。以畫論畫,較像2019年在紐約蘇富比拍賣的梵高畫作《在巴黎公園裡的散步者》。繪於同一時期,同樣繪畫巴黎蒙梭公園(Parc Monceau),尺幅亦一樣。

該作當年以US$970萬成交。比較兩幅畫作,蘇富比那幅色調較偏向棕黑色,可能是繪畫時間較早之故。

梵高的藝術創作生涯只得短短十年,早期在荷蘭度過的六年過得蠻辛苦。他學習的是古典派,乃當時主導荷蘭藝術家的畫風。那時梵高認為,一幅畫如果畫面和諧,要用些灰色色調的東西。所以像《吃土豆的人》,都是灰灰黑黑的,不會用上鮮艷的顏色。


《巴黎公園風景》色調較為鮮艷


《在巴黎公園裡的散步者》(圖)色調較偏向棕黑色

1886年2月,梵高到了巴黎找他的弟弟Theo。有兩個原因促使他前赴「花都」:一、他的畫作在荷蘭賣得不好,所以想轉往巴黎賣畫;其二、他認為可以在巴黎接受更多培訓,因為有更多藝術大師身處當地。

梵高到巴黎以後,賣畫發展方面其實不太順利。反而發生了兩件事深深影響了他。其一是莫奈及雷諾瓦的畫作。兩位印象派大師的用色,令梵高大為震撼,認識到原來採用鮮艷顏色也能如此和諧,遂開始思考在畫布上使用對比色。例如綠色跟紅色、白色與黑色、紫色和黃色等等。

其二是他遇上了西涅克(Paul Signac),這位點彩派畫家常與梵高一同四出作畫。西涅克的點彩畫法筆觸比較特別,莫奈的印象派也是,梵高就循這兩方面學習。

當梵高畫《巴黎公園風景》時、即1886年秋天,他在巴黎已待了半年。我們看看此畫的筆觸及用色,紅色跟綠色、白與黑、深深淺淺的黃色及藍天,此前從來未有出現過。

這可說是梵高創作生涯的轉折期,他在巴黎只待了兩年,1888年2月轉往南法,此後便遇上高更,割去耳朵,進了精神病院,最後在1890年回到巴黎附近的村莊過世。所以梵高在巴黎的兩年,其實是一個很穩定的作畫期。他在不斷探索自己的筆觸,這段時間還沒有浮世繪的影響,之後就會有。


梵高《吃土豆的人》,繪於1885年。現藏於梵高美術館。


畫作最先落入藝評家奧里埃收藏

《巴黎公園風景》完成後落入藝評家奧里埃(Albert Aurier)手裡。這位法國藝評家乃是唯一一位於梵高在世時,為他寫過藝術評論的人。很不幸,奧里埃於梵高逝世後兩年,即1892年突然逝世,當年他只得27歲。

奧里埃逝世後,遺下十多幅梵高作品,部分由藝術家本人所贈,部分則在這位印象派巨匠逝世後購下。因為奧里埃突然逝世,膝下無兒女,所以畫作都傳給妻子。這些梵高畫作,大部分後來都落入荷蘭的美術館或藏家收藏,唯獨《巴黎公園風景》由奧里埃家族後人收藏。

因為梵高沒在畫作上簽名,所以他們初時不知道畫作出自誰的手筆。直至1979年,梵高專家Bogomila Welsh-Ovcharov前往法國中部,拜訪奧里埃後人Antoinette Williame。由於路途遙遠,Welsh沒法即日返回巴黎,只好在對方住處留宿。

期間,Welsh在房門邊的隱蔽處發現這幅畫作,懷疑出自梵高手筆,遂請求Antoinette Williame把畫作帶到卧室仔細檢查。他細心研究畫作正反兩面後,認定是梵高真跡。

Antoinette乃是奧里埃姪兒的遺孀。她確認畫作來自奧里埃,又指丈夫生前不知畫作屬梵高真跡,不喜歡該畫,將之置於閣樓,險些付之一炬。不過,Antoinette卻相當喜歡該畫,在燒毀畫作前及時救回,並用肥皂為之清潔,藏於門邊。


X光透析發現畫布背面暗藏另一幅男子肖像

《巴黎公園風景》重見天日後,到過加拿大及梵高美術館展覽。1983年,Antoinette決定售出畫作,此後以私人洽購方式數次轉手,至今未作公開拍賣,在我們找到之前亦一直未獲正規的官方證書認證。

及至2019年,《在巴黎公園裡的散步者》在蘇富比拍賣,紐約畫廊Hammer Galleries成為第二高出價者(underbidder),未能投得畫作。擁有《巴黎公園風景》的歐洲藏家透過經紀聯絡Hammer Galleries,去年把畫作帶到荷蘭的歐洲藝術博覽會(TEFAF)展出,尋找買家。豈料TEFAF只辦了三天便因新冠肺炎疫情終止,畫作尚未賣出,又回到藏家手上。

適逢那位藏家當時身在荷蘭,畫作被帶到梵高美術館作鑑定。我們就在美術館找到畫作,並與藏家聯絡上,希望把畫作帶到亞洲。當時梵高美術館因應疫情時開時關,我們只好促請館方盡快發出鑑定證書。幸而,最終順利把畫作連同證書帶到香港。

館方在鑑定期間發現,用X光透析發現畫布背面暗藏另一幅男子肖像。那並非梵高的自畫像,相信是梵高重用練習用過的畫布繪下此作。


打破逆境,充滿正能量的孟克畫作

孟克(Edvard Munch,1863-1944)《卑爾根港口》|油彩 畫布

創作時間:1916年
尺幅:60 x 90 cm

與蘇富比剛剛拍賣的那兩幅孟克畫作比較,《卑爾根港口》更具正能量,沒那麼沉鬱。與梵高一樣,挪威藝術家孟克也經歷過精神問題,從精神崩潰中恢復過來。他受其中一位重要藏家邀請,1916年把畫作帶到卑爾根展覽,對他來說顯然是件值得高興的事。

(編按:於倫敦蘇富比拍賣的兩幅孟克畫作,詳細介紹可參閱前文《蘇富比HK$13.7億巴黎倫敦雙城藝術夜 亞洲買家奪HK$2.74億孟克、畢加索鉅作》。)


孟克用絢麗的顏色,生動描繪港口日常繁忙,充滿活力的一面

豈料,在孟克抵埗前一個月,這位本為建築商的藏家突然逝世。卑爾根港口接著亦遭遇一場災難性火災,燒了整整兩天,幾乎半個城市變了廢墟。孟克在火災後為展覽繪下《卑爾根港口》,但我們在畫面裡,神奇地完全看不出港口曾經遭遇大火。

畫中漁船上的煙囪還在噴煙,人們熙來攘往。孟克用絢麗的顏色,生動描繪港口日常繁忙,充滿活力的一面,希望人們能夠從畫作中尋找安慰。孟克為相同主題,共繪畫了四幅畫作,只得這幅落入私人收藏,其餘三幅皆在奧斯陸的孟克美術館。


畫廊也能看到經典藝術鉅作

莫內(Claude Monet,1840-1926)《一籃蘋果》|油彩 畫布

創作時間:1885年
尺幅:50.5 x 37 cm

這是我上任後第一次展覽,展出的畫作、佈置用色都比較絢爛,希望在疫情下為藝壇帶來一點暖流。藝術能令人歡愉,這是我辦今次展覽的初衷。

這次春華秋實展覽分成兩部分,首輪是現代藝術,次輪則將以多位當代藝術家掛帥,除了Andy Warhol、Joan Mitchell、趙無極等已故大師,Jonas Wood、香港藝術家Michael Lau等亦在展出之列。

我希望讓大家認識到,畫廊展覽也有這樣重要的作品出現,不是一直只在二級市場,原來也可以從一級市場,買到莫奈、梵高、畢加索、夏卡爾等大師的經典作品。


展覽名字「春華秋實」乃是由董橋所題

第二部分的當代藝術展覽,大家會看到一種新的合作方式。因為很多海外、西方畫廊,帶來很多頂尖西方藝術家。但由於這些畫廊大多在亞洲沒有空間,所以我們將與它們合作。

這種畫廊間的合作,以往從未出現。因畫廊都有各自代表的藝術家,別家代表的藝術家就不會碰。但我的風格是,不會處於任何藝術機構的對立面,跟拍賣行、其他畫廊同樣是合作關係。我覺得多辦合作對厲蔚閣是個更長遠的部署。

我個人的願景是,能夠幫亞洲的藏家建立一個有世界影響的收藏體系;另一方面幫助亞洲藝術家走出去,爭取更多的話語權。我希望「春華秋實」能成為一個品牌,一個美術館級別的經典展覽,就像佳士得以往每年一度舉行的私人收藏展覽「傾彩」(The Loaded Brush)。希望大家記住,每年到這個時候,厲蔚閣就有這個展覽。

展覽在香港廣獲各方支持,我邀請了董橋為這展覽題字,「春華秋實」這四字就是出自他的手筆。雖然厲蔚閣是西方畫廊,我仍希望在工作過程中不斷加入中國元素。


藝術界西風東漸,窒礙亞洲藝術打入西方?


蘇富比去年香港秋拍帶來李希特抽象畫,結果以HK$2.14億高價成交


香港佳士得今年把巴斯基亞《戰士》帶到香港,結果以HK$3.2成交億創下拍賣紀錄。

亞洲藏家購買西方藝術的趨勢,大致可這樣理解。我們自小所受的藝術教育,即使並非修讀藝術專業,也會對莫內、高更、梵高等名字耳熟能詳。如果買了他們的畫作回家,不需作任何介紹,人們也會認得是誰的作品。如此來說,藝術家的名字就形成一種召喚。大家都有種收藏名家大作的傾向。有些人可能會覺得,畢生願望就是能夠收藏一張莫內的油畫。

要收藏名家大作,動輒要用上億元,並非人人都能負擔,所以西方當代藝術較受年輕藏家歡迎。現今的當代藝術市場,吸引很多人參與其中。

年輕藏家大多接受了很好的英語教育,例如香港的年輕藏家早已受東西方文化交流帶來的影響,更易投入西方藝術。內地的年輕一代,例如到海外受教育後回來的富二代,也較容易接受西方藝術。

最後當然也受惠於巴塞爾藝術展(Art Basel),吸引西方畫廊進駐香港,加上藝術拍賣已建立的基礎,大家在一併推動西方藝術。

所以我們才看到,去年11月蘇富比在香港拍賣了一幅李希特,今年佳士得拍賣了一幅巴斯基亞,蘇富比即將又拍賣一幅畢加索,就是不斷把頂級西方藝術引進亞洲。大家看多了,慢慢就會更多認識。


新建的M+博物館坐落香港西九文化區

若說反過來要把東方藝術引進西方,就靠藝術機構、畫廊、拍賣行、博覽會,以及美術館等推動,看他們是否重視東方藝術。任何一位藏家,或多或少都會根據自己的民俗文化建立收藏,例如亞洲藏家總會收藏一些亞洲藝術品。

另一方面,我覺得我們亞洲的美術館,尚未建立一個很完整的體系。所以如果香港的M+博物館出來以後,能籌組一個很好的亞洲藝術展覽,在國際上就會有一個很深遠的影響。內地的美術館也在逐步增進西方藝術收藏,讓東西方文化交融。

情況並不是說西方的藝術機構不給東方藝術展覽機會,而是我們要建立推薦亞洲藝術家的平台,讓別人知道他們作了怎樣的藝術才行,像Michael Lau就是其中一個成功例子。


春華秋實(Eternal Seasons)展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