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徵明:九次科舉不中的笨小孩 習藝不輟終成書畫大家

「明四家」沈周、文徵明、唐伯虎、仇英,叱吒書畫拍賣場。既然以「四家」稱之,可知他們的藝術風格都自成一家,獨當一面。這次,我們來談談當中的「藝術苦行僧」 - 文徵明。

「明四家」之中,文徵明與唐伯虎最為大眾熟悉,他們又與祝枝山、徐禎卿並稱「吳中四才子」,身影時常出現在彈詞、傳奇小說,乃至今日的影視節目中,膾炙人口。

然而,這些故事大多有妝點、杜撰,情節不免乖謬失真。戲曲中的唐伯虎風流倜儻,才高而多情,而文徵明卻僅為配角,誇大他個性的木訥呆板,來烘托唐伯虎的飛揚。

至於真實的文徵明,到底是怎樣的人?


清 李岳云《文徵明像》|南京博物院藏


從笨小孩到大才子

真實的文徵明,為人寬厚平和,好古篤修,一生澹泊。雖然缺少浪漫與激情,但憑著刻苦用功、極其嚴謹的作風,終成詩、文、書、畫皆精的大師,惠及深遠。

明成化六年(1470年),文徵明出生在一個世代仕宦之家。史書記載他「幼不慧,稍長,穎異挺發」。據說他五六歲還站不穩,到八九歲尚口齒不清,猶幸父親毫不急進,堅信文徵明他日必有所成。

從「不慧」到「穎異挺發」,靠的只有後天刻苦學習,沒有捷徑可走。

家中世宦書香,文徵明自小便受正規傳統教育。他的父親文林,進士出身,官至溫州知府,以廉潔勤政著稱,聲望頗高,與不少士林中人交好。因著父親的關係,文徵明得以跟沈周學畫、跟李應禎學書、跟吳寬學文, 這些名師都是文林的朋友。

有了名師指導,文徵明自己亦毫不怠慢,每晚挑燈夜讀,至三更不休。由於曾被批評書法不佳,他知恥奮進,自此開始精研書法,每天臨寫《千字文》。


文徵明《四體千文卷》草書局部|台北故宮藏

老父親預言:他日成就定必高於唐伯虎

文徵明雖然才學甚豐,卻完全沒有科舉運氣。他到十九歲才考中秀才,成績只列第三等。之後他考過九次鄉試,屢試不中。反觀他的同歲好友 – 唐伯虎,自幼天資聰敏,十六歲便考中蘇州府試第一,成為名震蘇州城的少年才子。二十九歲參加應天府鄉試,又高中解元。

眼見好友一舉奪魁,自己卻又再名落孫山,文徵明內心委屈。父親文林寫信安慰:「子畏(唐伯虎)之才宜發解,然其人輕浮,終無成,吾兒他日遠到,非所及也。」

結果,文林一語成讖。

文、唐二人個性大相逕庭,人生軌跡亦因而截然不同。

唐伯虎狂傲不羈,年紀輕輕便難掩鋒芒。可惜後來赴京參加會試時,捲入科場舞弊案,被革去功名,落魄回鄉,自此耽於酒色,遊蕩江湖,寄情書畫。

文徵明則是典型的儒家君子,謹言慎行,穩重自守。雖然科舉屢試不中,但依舊日復一日的勤加苦學。

在正德7年(1512年),又發生了一件大事。當時的寧王朱宸濠,處心積累,禮聘四方名士以壯其聲勢,其中文徵明及唐伯虎也在他羅致之列。

周星馳的經典電影《唐伯虎點秋香》中,也有寧王招才的橋段,電影中的唐伯虎,假裝身懷絕症,推卻邀請。而在真實的歷史中,託病不去的,其實是文徵明。

面對寧王的聘書,文徵明完全不為所動,堅守與權貴無交,與官府無謁的處世態度,以病為由,推卻寧王之邀。另一邊廂,唐伯虎卻應聘了。


電影《唐伯虎點秋香》中,也有寧王招才的橋段(劇照)


文徵明《蘭亭修褉圖》局部|北京故宮藏

寧王禮聘各方人才,是為了謀反。文徵明的無爭之舉,顯然是睿智的,他因此避過了一場政治鬥爭。唐伯虎後來發現寧王所圖,為求脫身,只得佯裝瘋癲,倉皇逃回故里。這位曾經意氣風發的一代才子回家後漸趨消沉,晚年多病,加上不會持家,境況淒涼。

文、唐二人識於年少,在文學藝術方面相當契合,互相題詠酬唱。然而,個性與處世態度的分歧,注定二人走上不同的人生道路。當然,以唐伯虎今日的藝術地位而言,絕對不是「終無成」,但他晚景之淒涼,著實教人唏噓。

澹泊一生 執筆而逝

寧王風波之後十年,文徵明已經五十四歲。雖然科舉之路一直失利,但終於受人舉薦,得了個翰林院待詔的身份,入朝為官。

翰林院待詔,實際只是文書工作,地位較低。文徵明入仕三年,仕途不如所願。一是因為只有秀才功名,受同僚排斥;二則因他頗有風骨,不依附討好權貴,對官場感到失望。最終,因嘉靖初年的政治風波,令他目睹官場腐敗,便決意請辭。

文徵明於五十八歲回歸鄉里,從此絕意功名,以翰墨自娛,閒時與登門科訪他的文儒們詩文酬唱,又在藝文上指導後輩。這時候的他,聲名更加遠播,人皆以得其書畫為榮。他晚年一心一意從事詩文書畫的創作,直到九十歲仙逝前一刻,還在為人寫墓志,執筆而逝。

文徵明是一代「德藝壽」三馨大師,在吳中地區(今江蘇一帶)「主風雅數十年」,學生甚多,形成「吳門畫派」,影響了未來文人畫的發展。文氏後裔及門生中擅長書畫者多達百人,僅子侄輩中繼承書畫詩文祖業的就有文彭、文嘉、文伯仁、文震亨、文震孟、文從簡等一大批文士。


文徵明《古木寒泉圖》|台北故宮藏


畫如其人 儒雅文秀

他是詩、文、書、畫皆精的全才,尤以繪畫、書法成就最大。他師從沈周,累積了堅實的繪畫基礎,後來廣涉趙孟頫、王蒙、吳鎮等前代諸家之法。

文徵明創作的山水畫存世數量很多,文秀清雅,極具書卷氣,題材主要表現山川自然、文人雅集生活。面貌技法多樣,主要可分為「細文」和「粗文」。

「細文」,是指他的細筆青綠及淺絳山水,工整秀麗,用筆細密,結構嚴謹。受黃公望、王蒙、倪瓚及趙孟頫影響,他把黃公望筆法的鬆活、王蒙的綿密、倪瓚的簡約化合為一,師古而不泥,開自家面貌。

另一種率簡粗放的風格被稱為「粗文」,用色勁健爽利,源自沈周、吳鎮,兼取趙孟頫古木竹石法,筆墨蒼勁淋漓,又帶乾筆皴擦和書法飛白,於粗簡中見層次和韻味。

如學者聶崇正所概括,文徵明的作品「構圖平穩,筆法端正,設色典雅,可以說件件皆精(當然除去偽作)。正因如此,也可以說件件平淡無奇,這也正是文徵明的風格特色。」


文徵明《雨餘春樹圖》|北京故宮藏


「粗文」作品《溪橋策杖圖》|北京故宮藏


八十歲仍寫出絕美蠅頭小楷

書法方面,文徵明早年師承父親知友吳寬,研習蘇體,後拜南京太僕寺少卿李應禎學書,潛心宋元諸家,如歐陽詢、黃庭堅、米芾和趙孟頫。再由此再上溯晉唐,博取精華,終集古之大成,成為書壇一代大家。

文徵明楷、行、草、隸、篆各體兼涉,晚年以行、楷為主。傳世書法作品,以行草數量最多。他的書風俊逸,法度謹嚴,卻又氣韻超脫;火氣較少,往往流露出溫文的儒雅氣質。

他在楷書方面用功最勤,造詣也最高,這不僅因為他長壽,積功日深,還與他平和端嚴的性格有關。他的楷書筆劃婉轉,節奏緩和,疏密勻稱,與他的繪畫風格諧和。雖無雄渾的氣勢,卻具晉唐書法的風致。即使到了八十多歲,依然手眼靈活,可寫出精美絕倫的蠅頭小楷。清代書法家朱和羹曾言:「明楷以文衡山(徵明)為第一。」


文徵明楷書赤壁賦,右為《赤壁賦》,書於1530年;左為《後赤壁賦》,書於1554年,文徵明時年84歲|北京故宮藏


文徵明楷書《後赤壁賦》局部


廣受藏家追捧 破億指日可待

現在,我們來看看「明四家」各自的拍賣成績。四家之中,「老大」沈周身價最高,以RMB 1.48億進身億元俱樂部。其餘三家緊隨其後,距離突破人民幣億元大關,只有一步之遙。

  • 沈 周|《送吳文定行圖併題卷》,RMB 1.48億,2017年北京嘉德
  • 文徵明|《溪堂讌別圖》,RMB 8,797萬,2018年北京保利
  • 唐伯虎|《月泉圖卷》,RMB 9,200萬,2017年北京保利
  • 仇 英|《唐人詩意圖冊》,RMB 9,430萬,2016年北京保利

文徵明的《溪堂讌別圖》,2018年以RMB 8,797萬成交。此卷描繪了一個雅集兼送別的場景,是文徵明為了送別弟子毛錫嘏北上入太學所作,卷後更有文氏門人弟子、好友多達16人的題跋。此卷用的是文徵明最為擅長的細謹手法,用筆沉穩工致,設色典雅妍麗。

Lot 3591|文徵明《溪堂讌別圖》設色紙本 手卷

創作時間:1541年
尺幅:26 x 57cm(引首);26 x 80cm(畫心);26 x 435cm(題跋)
鈐印:徵、明
鑑藏印:朱之赤鑑賞、臥庵所藏、休寧朱之赤珍藏圖書、查映山氏收藏圖書、映山珍藏頁,顧子山秘篋印、顧麟士、鶴逸
成交價:RMB 87,975,000


文徵明《溪堂讌別圖》局部

這位明代書畫大家在市場一直備受追捧。以剛過去的5月香港春拍為例,文徵明的行書作品在佳士得亮相,以估價HK$200萬 - 400萬上拍,結果以HK$1,825萬易手,遠超估價。

文徵明是明代書畫的代表人物,聲名顯赫。他長壽且多產,傳世作品數量多,不難見於拍賣場,收藏氣氛熾熱,加上相關研究眾多,有助藏家鑑賞辨偽,作品衝突億元大關,相信指日可待。

Lot 839|文徵明《行書 - 自書詩七首》水墨紙本 手卷

創作時間:1540年
尺幅:35 x 706 cm
鈐印:停雲、文徵明印、衡山
沼邦光藏印:墨香樓、沼挹光印、一字文遠、號涉江
估價:HK$2,000,000 - 4,000,000
成交價:HK$18,250,000


文徵明《行書 - 自書詩七首》局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