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丑說牛|從老子騎牛到李可染畫牛 照看文物中的牛文化

牛在中國歷史上地位尊崇,不僅是主要的祭祀品、肉食來源,也是牽車、耕田的重要力畜。其溫和敦厚的形象,深得人們喜愛,成為藝術中常見的題材。歷來不乏詠牛、以牛喻人等作品,展現出豐富的人文內涵。

今年適逢辛丑牛年,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策劃「辛丑說牛」特展,以賀新春。展覽精選十餘件與牛相關的文物,包括書畫、陶瓷等,展示古代牛文化。


李可染(1907-1989)《牧童》設色紙本

釋文:可染
鈐印:李(朱文方印)、解放之後(白文方印)
釋文:韜也屬可染畫,白石題字
鈐印:白石(朱文方印)

國畫大師李可染以山水畫聞名於藝壇,他用墨辣重,作品樸拙中見沉鬱。山水畫以外,李可染畫牛亦是一絕。後人更把李可染的牛,與齊白石的蝦、徐悲鴻的馬相提並論,可見李可染畫牛的造詣之高。

魯迅有名言「俯首甘為孺子牛」,李可染受此語啟發,因而開始畫牛,更把自己的畫室命名為「師牛堂」。李可染畫的牛極富生活情趣,或行,或臥,或半身浸於水中,形神兼備,意境清新。


《牧童》局部


李可染

《牧童》運用了李可染作品中常見的對角線構圖,浴牛軀體與牧童形成流暢S形,畫面各部分得以互相呼應。畫中的牛乍看像蛇般身體彎曲,其實是半身浸在水中。牛軀運用「積墨法」 – 以濃淡不一的墨色多次堆疊,故黑中亦見層次、肌理。李可染著名「逆光山水」中也常用類似技法,在黑暗處下功夫。

此作特別之處在於上面有齊白石的題字。李可染在1946年應徐悲鴻之邀聘入北平藝專,結識齊白石,自此跟隨白石老人學藝十年。期間齊白石題跋了不少李可染的牧牛圖,顯示出對此類作品的鍾愛。


丁衍庸(1902-1978)《野牛老鴉》水墨紙本

釋文:夜色蒼蒼茫茫,野牛奔奔馳馳,老鴉相隨驥尾。

丁衍庸晚年畫風至為精練,一氣呵成,把中國筆墨發揮至極致。丁公寫意花鳥、動物,甚得八大山人簡韻,稚拙天真可愛,討人歡喜,因此有「現代八大山人」之譽。

畫作中的牛頭猶如篆書中的牛字,半書半畫,稚拙可愛。軀體輪廓簡潔,用枯墨一氣勾成。牛背上有一老鴉佇立,這意象源自宋代張舜民《村居》的詩句:「夕陽牛背無人臥,帶得寒鴉兩兩歸。」寒鴉歸牛,悠閑相親,可喻知己之情。


明代《百牛圖卷》設色絹本

此長卷繪有牛群在村郊河邊嬉戲,數目剛好一百隻,不多也不少,其中有九十八隻水牛、兩隻黃牛,姿態各異,形不重出。

自宋代起,百牛圖已是中國書畫常見的題材。歷史上對這類百牛圖有不同的解讀。有說百牛圖乃比喻德政所及,天下太平之景象;亦有說牧牛快樂徜徉,象徵文人對歸園田居之嚮往。禪宗更有以牛喻心,將馴牧比擬為修心正道。流傅廣泛的普明禪師《十牛圖頌》將牧牛分為「未牧」、「初調」、「受制」、「回首」、「馴服」等階段,寓意自我修煉心智的過程。這些插圖形象多可在此作中找到相似對應。


《百牛圖卷》局部


《百牛圖卷》局部


《百牛圖卷》局部


《百牛圖卷》局部,畫中其中一隻黃牛


明代晚期 五彩牛犢紋盤
青花楷書「大明成化年製」款

此為明末景德鎮民窯主銷日本的外銷作品,以青花繪牛、石、樹幹,加彩繪茅屋、草葉等。這種外銷瓷的口緣時有缺憾,日本稱之為「虫喰」,常加施醬釉掩蓋。圖中繪二牛,小牛石邊磨蹭,大牛俯首關切,頗似成語「舐犢情深」之意象,以喻父母對子女的感情。


明代晚期 五彩牛犢紋盤局部


明代晚期 五彩老子騎牛紋盤
青花方章款

此作同為明末景德鎮外銷日本的作品。碟中央繪青衣老子騎牛,手持如意。此典故出自《史記》,老子見周朝衰敗,決意離開。出關時關令挽留,於是老子寫下《道德經》,便揚長而去。

後來的文學作品為此故事添加了不少細節,包括老子當時騎著一隻青牛出關,青牛遂成老子標誌。後人描繪此故事時,以不同形象表達:有的描繪老子乘豪華牛車,陣仗龐大;而晚明繪畫、版畫中則多繪為單人乘牛,突顯其瀟灑自在。自宋代起,老子與長生、長壽等寓意結合,「老子騎牛」便成為了常見的祝壽題材。


明代晚期 五彩老子騎牛紋盤局部


漢六朝 陶牛車

牛車自先秦已有之,惟起初本非貴族所乘,只為尋常百姓運貨的工具。至漢武帝行推恩令,諸侯寡弱,貴族買不起馬車,遂改以牛車代步。

到了魏晉至盛唐,牛車成為貴族子弟們出行的主要工具,裝飾亦越發精美。牛車的廂體寬闊,從一些考古出土品中可見,一些車廂佈置有憑几,以供倚靠,宛如居室,乘坐舒適。

中唐以後,士族衰落,牛車亦從貴族所崇尚的豪華座駕,回歸成百姓使用的負載工具,至今在鄉村生活中仍時可見之。


居廉(1828-1904)《臥牛》設色紙本

高奇峰(1889-1933)《雙牛》設色絹本

羅冠樵(1918-2012)《騎牛渡水》設色紙本

20世紀前期 紫砂提梁牛壺 「徐友泉」款


展覽詳情

「辛丑說牛」展覽

展期:2021/1/29 - 5/31
地點: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 展廳 II
歡迎公眾人士參觀,免費入場
網上預約:https://bit.ly/3p6sCb4
因應疫情,訪客須於到訪前2天至7天預約參觀時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