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貝聿銘,大家必然想起出自他手筆的香港中銀大廈、羅浮宮玻璃金字塔、日本美秀美術館等傑作。其實這位建築大師對藝術同樣品味十足,他與愛妻盧淑華的珍藏將於佳士得登場拍賣。The Value專訪了同樣是名建築師的貝禮中,請他談談父親貝聿銘與「抽象大師」趙無極的前塵往事。
貝禮中|貝氏建築事務所 董事長
50年代早期,我父親貝聿銘獲得去歐洲的獎學金。我相信他是在代表趙無極的畫廊認識趙無極,許多年前我親自去過,所以記得這個畫廊。
趙無極和我父親情如手足,對我來說就像叔叔一樣。他們非常親近,我回看當時拍的照片,可以看到他們笑著、坐在庭院、喝著酒。兩人的關係很融洽、很親近。
趙無極(左)與貝聿銘(右)情如手足
大家可以想像到,趙無極和我父親都是中國來的移民。這一點必定是屢屢談及的話題:把他們的影響從亞洲、中國帶到西方;他們如何融入;又如何把亞洲的感受能力帶到他們的專業領域。對無極來說是藝術,對我父親而言則是建築。
當我們談及50、60年代,那是抽象表現主義的高峰時期。這個風潮當時在歐美是既新鮮又熱切。當時的我是青少年,我記得雙親到訪畫廊、藝術家工作室,與藝術家共進晚餐。這是當時藝術、建築界中人做的事,是激動人心的時代。
德庫寧(Willem de Kooning,1904-1997)《Brown and White》|US$100萬 - 150萬
克萊恩(Franz Kline,1910-1962)《無題》|US$300萬 - 500萬
我們一家人會到當時的大畫廊去,例如紐約的Castelli、Emmerich。還有代表米羅(Joan Miró)的Pierre Matisse,他同時也在紐約代表趙無極。Emmerich則代表 Frankenthaler、Noland、Caro、Held、Pepper等等,所以我自己也非常熟悉這些藝術家。
趙無極選擇《27.3.70》送給我的父母,背後必然有非常特別的原因。當中對趙無極和我父親的意義,或許是此畫很好地代表了東方與西方。我覺得趙無極深受中國傳統繪畫吸引,而此幅畫布正好反映了這一點。
趙無極(1921-2013)《27.3.70》|HK$3,800萬 - 4,800萬
貝聿銘與愛妻盧淑華
同時你能看到非常強烈的抽象表現主義風格,在構圖佈局的流動、筆觸之間。我父親擁有很多精彩的畫作,但這一幅是氣象萬千。除了特別光亮的位置,整體用色偏向深沉。我想我的父母真的很喜歡這種用色。此畫掛在我們家客廳一個很特別的位置。我們一家住的地方並不是很大,但這幅畫作仍然佔據了很重要的地方。
我父親常說:「建築就是生活。」這句話究竟是甚麼意思?我認為它確實反映了人們的願望和價值,它一直回應當下。我認為他一直想以積極的方式,為提升人們生活質素方面作出貢獻:生活經驗、他的建築帶來的經驗。
杜布菲(Jean Dubuffet,1901-1985)《(La Brouette(The Wheelbarrow)》|€35萬 - 55萬
利普茲(Jacques Lipchitz,1891-1973)《Man with Guitar》石雕|US$70萬 - 100萬
紐曼(Barnett Newman,1905-1970)《無題4,1950》|US$700萬 - 900萬
「幫助去提升」,在我眼中這是他的建築成功做到的事。不論是小小的圖書館、辦公室大廈、醫院、還是博物館,它們都成功將人類精神提升到,它們如何被建造、以及它們如何反映社區需求的方式。
我覺得父親真切感受到藝術與建築一體的面向:提升人類精神、為人類生活帶來價值。
*編接:貝聿銘夫妻的珍藏藝術品,將於佳士得紐約、香港及巴黎分別登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