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幾季,由於環球政經形勢動盪,現當代藝術市場變得頗為波動。「2025年市場走向」這個問題,大家都視香港Art Basel(巴塞爾藝術展)為第一個重要風向標。
這項藝壇盛事前日(26號)揭幕,從現場所見,人流和氣氛都勝於外界預期。
Thaddaeus Ropac公佈了展會的首兩天成績。繼首日售出6件作品並斬獲近HK$1,800萬之後,這間國際畫廊第二日亦賣出4件作品,拿下約HK$1,550萬生意。
4件作品之中,兩位美國藝術名家的作品 - Robert Rauschenberg(勞森伯格)為首屆國際亞洲電影節創作的紙本畫作(約HK$155萬),以及Alex Katz於2021年繪畫的油畫(約HK$70萬),分別由一所內地美術館與一位香港藏家收入囊中。
編按:Thaddaeus Ropac首日成績,可參閱《香港Art Basel首日戰報 國際畫廊Thaddaeus Ropac斬獲HK$1,800萬生意》
© the artist. Courtesy Thaddaeus Ropac gallery, London · Paris ·Salzburg · Seoul · Milan
Roy Lichtenstein《Water Lily Pond with Reflections》絲網印刷 瓷漆 不銹鋼 彩繪鋁框
創作時間:1992年
尺幅:147.3 x 214.6 cm
成交價:US$1,500,000(約HK$1,170萬;NT$4,960萬)
美國普普藝術大師Roy Lichtenstein(李奇登斯坦),擅於把連環漫畫、廣告等流行文化融入創作中,於1960年代憑藉大型繪畫嶄露頭角。
他以手作畫,後來又用穿孔網板,模仿商業印刷中使用的「班戴點」(Ben-Day dot),表達顏色層次和紋理,風格鮮明強烈。他亦參考畢卡索等前人的畫作,大膽脫離漫畫書的主題,創作靜物和風景畫。
直到1960年代末,他的作品變得更抽象,開始思考筆觸自身的性質和表達的可能性。這段時期的代表作包括《Mirrors》系列,他透過光和影在玻璃上的效果,進一步探索形式主義與抽象主義。直至1970年代,他把自己的調色板擴闊至紅、藍、黃、黑、白、綠之外,並將他的創作與現成的圖像結合。
自1951年首次於紐約舉行個展後,Roy Lichtenstein開始於藝術界備受關注。1963年,他與Andy Warhol、Robert Rauschenberg等人的作品,於紐約古根漢美術館的《Six Painters and the Object》中展出;1966年,他更代表美國參加威尼斯雙年展。
© the artist. Courtesy Thaddaeus Ropac gallery, London · Paris ·Salzburg · Seoul · Milan
Hans Josephsohn《Untitled(Ruth)》銅雕
創作時間:1976年
尺寸:110 x 57 x 37 cm
成交價:CHF 180,000(約HK$160萬;NT$675萬)
德國雕塑藝術家Hans Josephsohn以浮雕的形式呈現柔美的人體形象,早年的作品以石碑式雕塑為主,1980年代以後創作抽象雕塑,最後發展至晚期的半身人像。
他的作品以強烈的身體特徵,突顯人形的本質。他先用石膏製作雕塑,再以黃銅或青銅鑄造,刻劃全身或半身的人體,塑造出站立、坐、臥的姿態,作品精細而富有表現力。由於他以雙手直接接觸雕塑材料,因此作品的表面不乏他的指痕。
自1956年以來,他多次在瑞士舉辦個展,於2000年初開始引起國際藝壇的關注備。除了威尼斯建築雙年展之外,他的作品曾於德國埃森弗柯望博物館、法蘭克福現代藝術博物館、荷蘭現代藝術博物館、巴黎現代藝術博物館等展出。
© the artist. Courtesy Thaddaeus Ropac gallery, London · Paris ·Salzburg · Seoul · Milan
Robert Rauschenberg《Original artwork for First International Festival of Asian Film》壓克力 紙本|一所內地美術館購得
創作時間:1989年
尺幅:126.7 x 92.7 cm
成交價:US$200,000(約HK$155萬;NT$660萬)
美國藝術家Robert Rauschenberg(勞森伯格),被視為戰後藝術發展的先驅,經常把新材料及技術融入創作之中,重新定義藝術品的界限。
1953年,他把山羊標本、街道標誌、床單等材料融入《Red Paintings》之中,開創出「結合藝術」;1962年,他從報紙、雜誌和個人照片中提取出絲網印刷圖像,開始製作繪畫,作品充滿實驗精神。
此外,在數十年的創作生涯中,他亦與世界各地的表演者、工匠和工程師合作,例如為Merce Cunningham、Trisha Brown、Paul Taylor等人設計燈光、佈景和服裝。1962年,他與工程師Billy Klüver進行合作項目,引入電晶體無線電技術創作出《Oracle》。
1963年,他於紐約猶太博物館舉辦了首個回顧展,次年於威尼斯雙年展上被授予繪畫大獎,於國際藝壇奠定了地位。
© the artist. Courtesy Thaddaeus Ropac gallery, London · Paris ·Salzburg · Seoul · Milan
Alex Katz《From the Bridge 4》油彩 畫布|一位香港藏家購得
創作時間:2021年
尺幅:22.9 x 40.6 cm
成交價:US$90,000(約HK$70萬;NT$300萬)
1950年代,Alex Katz在紐約展開他的創作生涯,當時正值抽象表現主義的高峰期,他卻發展出獨特的當代表現主義繪畫方式。
Alex Katz常以細膩的筆觸及扁平的單色,展現線條和形狀,而他的創作靈感源自於生活,如電影、廣告、音樂、詩歌等。1960年,他開始為編舞家及舞者Paul Taylor的舞團設計服裝和佈景,這次合作激發了他對動作表現的興趣,其後透過描繪模特兒和舞者,探索相關主題。
往後十年間,他開始涉獵更大型的畫布,並創作了為數不少的多聯畫,戲劇性地剪裁出人物的輪廓。1980年代末,他把創作聚焦於大型風景畫上,記錄了他的家園。於2010年代,他開始以多角度、近距離的切割手法繪畫同一主題,排列於畫布上,創作出「環境肖像」。
他曾於多個大型藝術機構舉辦個展,包括紐約惠特尼美國藝術博物館、倫敦當代藝術學院、都柏林愛爾蘭現代藝術博物館、芬蘭坦佩雷薩拉·希爾登美術館、倫敦國家肖像館、維也納阿爾貝蒂娜博物館、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泰特利物浦美術館、巴黎橘園美術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