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士得香港亞洲藝術週將於本月底揭幕,The Value決定暫時把市場分析置之高閣,純粹以藝術愛好者的身份出發,從中國瓷器及藝術品部、中國書畫部、印度、喜馬拉雅及東南亞藝術部這三大部門,物色心儀拍品。
為了這項特備企劃,編輯部仝人廢寢忘餐,通宵達旦,各自把幾百頁厚的圖錄看得滾瓜爛熟,挑選出十二件專業推介,從明式到北歐的設計美學、到失落王朝的雪域守護者、乃至一卷荷風的玩味節奏,希望有朝一日能成為藝術界的米芝蓮(米其林)指南。
這份充滿藝術熱情的Wishlist,現在就與諸君分享,大家多多指教。
編按:本篇為中國書畫,中國瓷器及藝術品篇早前已刊出,尚有一篇精選即將奉上,敬希垂注
台北故宮前副院長會收藏甚麼?
靈漚長物:江兆申藏中國書畫
Lot 676|清 何紹基《行書蘇詩四屏》水墨紙本 立軸四幅|編輯K之選
尺幅:134 x 31 cm(每幅)
題識:信甫一兄老世謙屬。子貞何紹基。
鈐印:何紹基、子貞
譚伯羽(1900-1982)藏印:集是齋藏天隨閣遺篋珍品
簽條:
- 清何子貞行書蘇詩(四次)
- 鈐印四方
估價:HK$400,000 - 600,000
我常常好奇,像學者與博物館員這樣一輩子與文物為伍的人,他們自己的收藏會選什麼?他們未必腰纏萬貫,卻一定見過真正的好東西。他們往往收藏最能與自己對話的作品,也許不以價值取勝,卻藏著深刻的情感與見識。
在今季佳士得秋拍的眾多拍品中,我注意到這件何紹基《行書蘇詩四屏》,來自台北故宮前副院長江兆申的舊藏。
江兆申出身安徽書香門第,自小才氣橫溢,八歲便能為人題畫作聯,九歲時更在舅父引介下拜訪大畫家黃賓虹。1949年,他與夫人渡海來台,隨後致信溥儒,表明拜師之意,得以在寒玉堂潛心研讀經史詩文與書畫理論。
江兆申於台北故宮
江兆申於畫室作畫
1965年,他在台灣舉辦了首場個展,同年進入台北故宮任職。在三十年的博物館生涯中,他留下無數經典研究與展覽,是吳派繪畫研究的大師。
江兆申的書法,往往能看到他收藏中名家的影子,就像這件何紹基行書。何紹基是晚清最具個性的書家之一,他的字以顏真卿為根基,又融入篆、隸與碑刻之氣,線條沉雄遒勁。何氏最拿手的是行書,他從顏體的厚重入手,反覆臨摹《爭座位帖》,終於得其神髓,並寫出自己的節奏與氣度。
他的「顫筆」尤為迷人,透過筆鋒的擺動或顫抖營造出生拙而遲澀的質感,成為他書法最具辨識度的標誌。這件《行書蘇詩四屏》正是他成熟時期的佳構,中鋒用筆,線條圓潤厚實;筆勢自由灑脫,時而平正、時而欹斜,意趣橫生。顫筆處既見生拙,也流露靈氣。
欣賞書法最有趣的地方在於,我們都懂漢字的筆順,所以能「跟著他寫」。比如在這件行書四屏中,我們幾乎能看出書法家何時蘸墨、何時疾書、何時略頓。看到濃墨漲墨與枯筆飛白之間的節奏變化,就像在閱讀他當下的心境。
如果在明代,一個旅人
羅家倫舊藏
Lot 700|明 藍瑛《仿宋人山水》設色絹本 立軸|編輯Ken NG之選
尺幅:54.7 x 29.7 cm
創作時間:1622年
題識:余從夏入秋,周旋鄣山道上,隨處客窻,圖就是冊,紀十有三。
社兄凝之過余邨中,余出乞政,凝之欣賞不已,遂款博咲。
天啟二年(1622)小春錢唐弟藍瑛。
鈐印:藍瑛之印、田叔氏
羅家倫(1897-1969)藏印:志希圖書
羅家倫題簽:明藍田叔仿宋人山水。志希題簽。
來源:香港佳士得,中國古代書畫,2015年11月30日,編號825
估價:HK$300,000 - 500,000
我對藍瑛的印象,一開始其實挺模糊的。明末畫家那麼多,我們常常被「流派」這件事搞得暈頭轉向。
藍瑛畫山水,但要把他塞進哪個派別,又眾說紛紜。他晚年在杭州開創的地方畫派被稱為「武林派」,畫史上又常把他歸到「浙派」。可要真拿他的畫和浙派的戴進、吳偉比,風格又差了一大截。後來又有人說,其實藍瑛跟吳門、松江的文人畫家關係更密,這就更讓人分不清了。
我看著看著反而更好奇:到底,哪一個才是真正的藍瑛?
藍瑛《仿宋人山水》局部
藍瑛《仿宋人山水》局部
藍瑛《仿宋人山水》題識
這件《仿宋人山水》,或許就帶給我們一些眉目。畫上題識寫道:「余從夏入秋,周旋鄣山道上,隨處客窻,圖就是冊,紀十有三。」(簡單白話文版:整個夏天到秋天都在鄣山一帶旅行,每到一個借宿的地方,就對著窗外景色作畫,最後畫了十三幅。)原來這原本是一冊寫生畫冊,如今改裱為立軸。
從這段話中,我們彷彿看到一個真實的藍瑛 - 一個背著畫具、走在山路上的旅人。藍瑛一生行旅不輟,畫史記載他到過福建、廣東、湖北、陝西、河南……他筆下的山水,都是腳踏實地走出來的。
這幅畫屬於藍瑛早年的作品,他早期以摹古為主,宗法唐宋元諸家,筆致工整細潤,墨色清淡妍靜。近景層次分明,遠山淡染如煙,山石以碎筆形塑出肌理,墨韻變化多端,既有宋人筆意,也透出他個人的創造。
夜色荷花的抒情克制
Lot 264|林風眠《荷塘月色》設色紙本 鏡框|編輯Ryan之選
尺幅:65 × 64.5 cm
款識:林風眠。
鈐印:林風瞑印
估價:HK$2,000,000 - 3,000,000
老實說,每一季拍賣幾乎都會出現林風眠的作品,介紹多了,有時也會覺得詞窮。但這一幅有點不一樣,特別深沉,特別抒情,有一種靜靜滲出來的力量。
林風眠的身分大家都耳熟能詳了,畢竟我們幾乎每季拍賣都提一次。林風眠是第一批中國留法藝術家,深受西方藝術思潮影響,嘗試以東方墨彩來表現西方現代主義形式。他幾乎沒有畫過傳統山水,反而是大膽結合中國畫的寫意情懷與西洋畫的濃重色彩。他更引入西畫理論中的明暗對比,通過對色彩表現的探索,擺脫傳統水墨山水畫的局限。
林風眠《荷塘月色》局部
林風眠
林風眠畫荷的作品很多,但這一幅很特別。它不像晚年在香港時那些明亮的荷塘系列般滿幅荷花,輕盈灑脫,反而是克制而內斂。畫中只見三朵盛放的荷花,在左上角又點綴兩株未開的花苞,幾片荷葉舒卷交錯,像在靜靜呼吸。背景用近乎墨色的青藍鋪滿,全畫色調深沉。那幾朵白荷在暗色中綻放,花蕊點了些鵝黃,就像夜色裡微微發光的燈。
這幅畫的創作時間大約是1950年代。畫中的這種深沉克制,或許正是畫家的心境寫照,像深夜裡綻放的荷花,安靜而強韌。
這幅作品的收藏故事也頗為動人。現藏家的母親有法國血統,40年代末住在上海,後來遷居香港。她在滬期間,因緣際會結識了林風眠的法籍夫人。1956年,林夫人獲准出境赴巴西,途經香港時,便將此畫轉讓予藏家家族。自此之後,林風眠歷經動盪與沉浮,藝術聲名幾起幾落,而這幅畫卻始終靜靜留在藏家家中,一守就是幾十年。
狂怪藝術家大集合:徐渭+八大山人+丁衍庸
Lot 120|丁衍庸《荷塘清趣圖卷》水墨紙本 手卷|編輯甄蔓之選
尺幅:30.2 × 549.5 cm
題識:半生落魄已成翁,獨立書齋嘯晚風。筆底明珠無處賣,亂拋閒擲野藤中。爲保田仁弟畫,丁衍庸畫並錄天池山人句。
鈐印:衍庸私鈦
展覽:
- 香港,都爹利會館,「墨外之墨-梅潔樓藏畫」,2014年9月27日至2016年3月15日。
- 香港會展中心,「粵色畫意—梅潔樓藏書畫展覽」,2022年10月3日至9日。
出版:
- 《粵色畫意—梅潔樓藏書畫集》,梅潔樓,香港,2022年,第196-197頁。
估價:HK$60,000 - 80,000
丁衍庸,被譽為「現代八大山人」,這幅《荷塘清趣圖卷》便盡得八大遺意,更多了誇張變形的線條與表現手法。那些翻白眼的魚、仰頭的蛙、孤枝上的鳥、灑脫豪爽的荷。筆墨奔放卻不失節制,線條誇張而有節奏感,濃淡交錯之間,既有八大山人的冷逸孤高,又多了一份玩味與幽默。
丁衍庸《荷塘清趣圖卷》局部
丁衍庸《荷塘清趣圖卷》局部
丁衍庸《荷塘清趣圖卷》局部
除了畫,他的題字也很精彩,引用了明代徐渭的詩句:「筆底明珠無處賣,亂拋閒擲野藤中。」猶如一聲厚重的旁白,低沉地道出了那種才華滿溢、卻不為世俗所容的感慨。
丁衍庸於1957年受國學大師錢穆邀請,出任新亞書院藝術專修課創辦老師。後新亞與聯合、崇基書院合併而成中文大學,藝術專修課亦成中文大學藝術系。丁衍庸於中大藝術系執教長達21年,授課多是即席示範,揮毫疾速,深受學生敬重,以「丁公」尊稱之。
中國書畫專場:
- 中國古代書畫|2025/10/28|2pm
- 中國近現代及當代書畫|2025/10/29|10:30am & 2:30pm
預展:2025/10/23 - 拍賣前一天
地點:中環美利道2號 The Henderson 6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