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淩家灘與紅山文化玉龍 分析後世龍形象演變(下)

       前文說到凌家灘文化與紅山文化龍形玉器如此相似,令兩者有關連性的可能大大地提高。

       凌家灘文化和紅山文化的玉龍雕工都比較樸實,紋飾大多較簡單,或是平素無紋,或是網格狀紋,在紋飾方面並不花巧複雜,而在凌家灘文化中,大概是工藝進步或是因風俗文化的不同,多了以陰刻呈現紋理的裝飾技法,從而讓後世人們可以從中窺探古時社會的多元文化面貌。


凌家灘文化玉龍

       而凌家灘文化和紅山文化的玉龍都出現過有角、沒角、有鱗的形象,換句話說,就是「蛟龍」、「虯龍」、「螭龍」都出現過了。但是,兩個文化中均看不見有翅膀的「應龍」,而《說文解字》中也沒有提及過龍是有翅膀的。恰巧地,西方傳說中的龍大都是有翅膀的「應龍」形象。那是不是代表在新石器時代的人們認知中,龍這種神聖的幻想生物是沒有翅膀的呢?


紅山文化玉龍

       那「應龍」這種龍的形象是在甚麼時候才演變出來的呢?《說文解字》是東漢時的著作,而《廣雅》則是在三國時期的魏所著成,比東漢晚一點。這短短數十年間到底發生了甚麼文化衝擊而令龍的形象產生改變呢?

       再追溯新石器時代之後的青銅時代,學者柳志青提出了「夔龍是青銅時代龍的主要形象」這個論點,如上圖中,由商代至春秋戰國時代,龍的形象都是沒角、有鱗的,這一種無角而有鱗的的龍形被稱為「夔龍」,在青銅時代中經常出現。

  在新石器時代之後,有翅膀的「應龍」依然沒有出現,而根據柳志青的主張,到了鐵器時代的西漢,「螭龍」就成了當時龍形玉器主要的形象,以上圖中的長樂玉璧為例,當中的龍有鱗而無角,正正就是「螭龍」,依舊不見有翅膀的「應龍」,加大了有翅膀的「應龍」形象,是在東漢末至三國時期這段時間才出現的可信性。


龍首璜

      總捨而言,從紅山文化的玉豬龍與凌家灘玉龍的相似度,以及「C形龍」跟龍首璜的相似情況,可以看出兩文化是有著一定的關連的;而在新石器時代之後,龍的形象主要都是無角而有鱗的「夔龍」以及「螭龍」,而有翅膀的「應龍」形象大概是在東漢末至三國時期這段時間才出現,但在現有的研究中,未能確定是否會與西方文化有關或是因為何種文化衝擊所致。


參考書目:
1.薛貴笙主編:《中國玉器賞鑑》
2.柳志青:《夔龍是青銅時代龍的主要形象-從玉文化論中華龍圖騰的起源與演化》,淅江大學
3.江美英:《中國新石器時代玉龍初探-一個考古/歷史、族群文化、科技/藝術的跨域思索》
4.《讀解凌家灘、紅山文化玉龍的社會文化內涵——兼談史前文明因素特點》,巢湖學院學報, 編輯部郵箱 2007年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