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祭祀的顏色秘密 中文大學「皇朝禮器」展覽

天壇,大家知道是帝皇祭天之處。其實清代國家祭祀殊不簡單,天壇以外還有地壇、太廟、祈年殿等壇廟,儀式皆有嚴格規定。皇家禮器的形制、顏色、尺寸、位置亦俱有所指,毫不含糊。香港中文大學舉辦的「皇朝禮器」展覽,正好讓我們一覷箇中奧秘。第一篇文章,先談祭祀的顏色秘密。


清乾隆 白釉鉶|太歲壇用,成對置於供桌近神位處,盛和羹


右二是「懷海堂主」鍾棋偉,左三是郭家彥博士


黃釉簋、黃釉鉶、黃釉登|主要用於地壇、社稷壇、先農壇

是次展出的皇朝禮器,悉數由兩位資深收藏家捐贈或展出。一位是香港著名藏家 -「懷海堂主」鍾棋偉,另一位則是澳洲來的郭家彥(Iain Clark)博士。在兩位鼎力支持下,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的清代祭器收藏已是全球第二豐富,僅次於北京故宮。

大家熟悉的商周禮器,多是青銅所鑄。其實遠古祭器由各式材料所製,包括陶、玉、金屬等。至於清朝國家祭祀,主要的九壇三廟都使用瓷質祭器,其餘十二殿廟則使用青銅、木、漆、玉質祭器。祭器雖是瓷製,設計上又加入了新元素,但仍然是按古代青銅器而造,例如爵、簋(音軌)、豆等等。


藍釉、白釉、紅釉登|乾隆、嘉慶年製


現代3D列印,仿清盞

這些瓷製禮器,大都單色施釉,皆因它們就是按色彩分類。自商、周開始,五行、顏色、祭壇三者就有著密切關係。例如日壇規定在東方,顏色用青;地壇在北方,顏色用黑。

一千五百多年以來,這種關係始終如一。至明初有變,主要壇廟用色被重新分配,例如日壇由青變紅、天壇由赤變藍、地壇由黑變黃。當然,亦有壇廟保持一貫用色,好像是月壇,一直都是白色。


天壇,三重圓殿就是祈年殿


藍釉豆|天壇用,盛大羹


藍釉豆|天壇用,盛大羹

所以我們看到這些瓷製禮器時,單憑顏色就知道它們大概來自哪個壇廟。例如這些藍釉豆,是祈年殿所用,置於供桌左側,於祭祀中盛放肉醬、醃菜之屬。祈年殿這個名字,大家或許陌生,但我們一定在照片看過 - 就是座落天壇的那個三重圓殿。

這個「豆」,是一種半球形的柱體盛器,足部呈喇叭狀,用於禮樂宴會時展示祭祀食器所用。古代「豆」蓋本身有支足承托,翻轉過來就能獨立盛載食物,設計巧妙。來到清朝,設計已有所變化,蓋上支托成為繩形鈕裝潢。從龍山文化(約公元前3,000 - 2,000年)開始,「豆」就由陶所製。至商末周初時,才出現青銅「豆」。


「懷海堂主」鍾棋偉在邦瀚斯投得此龍袍


乾隆 藍綢龍袍

祭壇建築以外,皇帝祭祀穿服亦要符合相配的顏色。「懷海堂主」鍾棋偉借展的乾隆藍綢龍袍,正是絕佳例子。這套龍袍去年在倫敦邦瀚斯上拍,£75,000起拍,競投激烈,連獲23口叫價,終由鍾氏以£38萬槌價投得,連佣成交價逾£46萬(HK$470萬;1,820萬)。

龍袍上拍時的官方名稱是「清乾隆 御製藍綢捻金銀繡金龍十二章吉服袍」。十二章紋分別為「日、月、星辰、山、龍、華蟲、宗彝、藻、火、粉米、黼、黻」,來源已難考證,作為一種服裝紋飾,學者認為於周朝時成形,至隋朝起確立為帝御用。


十二章紋


十二章紋

十二章紋象徵天子品德,各有含意:例如日、月、星辰,高高在上,代表聖上光照天下;如華蟲(即野雞),羽毛五彩,象徵皇上有文采;又如內有長尾猴的宗彝,是宗廟祭祀用的酒器,指天子要有孝義。

*十二章紋詳解請參閱《龍袍的秘密 拆解天子專用的「十二章紋」》


宗彝


星辰


華蟲

藍色,自然是天壇所用。沒錯,冬至時,乾隆會穿它到天壇祭祀,春日則至祈年殿祈求豐年,到夏天時則穿著祈雨。雖然這件龍袍一年只穿幾次,但祭祀是無比重要的國家大事 - 象徵皇帝是天命所歸,只有天子能擔任中間人,在祭祀時讓天和人溝通,所以它的手工製作無比精細,一點不能馬虎。

今次略談了祭祀的顏色秘密,下回繼續和大家一探清代皇室祭祀。


「皇朝禮器」展覽

展期:2019/1/26 - 5/5
地點: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
開放時間:
周一、二、三、五、六|10am - 5pm
周日、公眾假期|1pm - 5pm
周四(公眾假期除外) 、新年、農曆新年、復活節、聖誕假期|休館
入場:免費